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烏什回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烏什回亂
Remove ads

烏什回亂,又稱烏什事變烏什起義烏什事件,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發生於新疆烏什的一起回民暴動事件。事件造成清政府駐烏什城辦事大臣素誠和阿奇木伯克阿卜都拉身亡,全城官兵及漢族商販近千人被殺。[1]該事件是道光張格爾之亂前新疆發生的最具影響力的重大事件。[2]

Thumb
宮廷畫家賈全繪《平定烏什戰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背景

清政府在乾隆二十四年重新統一新疆後,在新疆實行滿洲貴族和本地封建領主相結合的統治模式。保留原有的封建制度,並派軍政官吏駐在各城,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封建伯克欺壓維吾爾族平民,民怨鼎沸,到了一觸即發的程度。[3]

哈密由於較早投降清朝,哈密郡王玉素甫的弟弟阿布都拉出任烏什阿奇木伯克。伯克的薪俸取之於維吾爾人民,故多有搜刮。滿洲辦事大臣素誠父子則多次強姦婦女。[4]

起因及經過

乾隆三十年(1765年)二月,烏什辦事大臣素誠和哈密郡王玉素甫之弟阿奇木伯克阿布都拉派出240名維吾爾族差役解送沙棗樹,定於2月15日起程。此時素誠之子要回京,便強征差役為其運送行李並派小伯克賴和木圖拉負責押送。由於賴和木圖拉之妻曾被素誠強行留宿衙署,賴和木圖拉心生恨意,途中又有民夫遭鞭打,於是在起程的前夜裏,召集所有運送沙棗樹的差役商議反抗事宜。其父額和木圖拉反對並責罵兒子,而賴和木圖拉回罵其父:「無如此父親」,並開槍擦傷額和木圖拉之額頭[5]。當日三更,由差役組成的叛亂隊伍向烏什城駐守清軍發起進攻。素誠與阿布都拉被逼到山上,最終,素誠父子自殺身亡,阿布都拉被生擒。在佔領烏什城後,起事者將居於城外的維吾爾人遷入城內,構築防禦工事,同清軍進行了長達半年的戰鬥,直到8月25日被清軍擊敗。[3]

洪濤在論文《1765年新疆烏什事變解密》中認為,乾隆帝為了取悅容妃,下令送沙棗樹到北京

處理

烏什動亂後,阿克蘇辦事大臣卞塔海一面親往烏什鎮壓,一面向乾隆皇帝奏報情況,同時又咨文各城求援。乾隆帝認為只是小亂,卞塔海小題大做應該交部議罪。[6]卞塔海又一奏摺也送到紫禁城,稱索誠被害、烏什被占,乾隆下諭旨:「烏什回子膽敢劫掠倉庫、牧插,殘害官兵,回人等敢行叛亂,情罪可恨,若不盡行剿絕,甚難懲警,將來駐留大臣何以辦事?……今卞塔海已抵該城,各城陸續出兵,觀音保又串兵往援,諒逆賊無難擒戳,即可蕆事。」

乾隆帝提出騷亂3點原因,一或因素誠辦事欠妥,擾累眾人;二或因烏什原為霍集斯駐地,其屬下人煽動騷亂;三或因烏什回民與霍罕額爾德尼潛通信息,懲辦阿布都里木之後,親屬人等煽動。因此,乾隆帝令前往烏什官員查實,又命詢問最先歸附清朝的伯克額敏和卓,[7]乾隆在諭旨中一再強調派伊犁將軍明瑞前往處理非專為鎮壓,而要詳察原因。

明瑞從伊犁赴烏什前,總理南疆事務大臣納世通喀什噶爾趕到烏什臨時處置,他對騷亂未予重視,認為北疆的將軍明瑞不應插手南疆事務,故數次上折阻止明瑞前來。[8]伊犁將軍明瑞仍率兵前往,乾隆得知後甚悅,稱「甚合朕意」。明瑞於阿克蘇與烏什之間安營紮寨,以候消息。乾隆察覺到明瑞謙讓於納世通,幾次下諭要求前去[9]。納世通排斥明瑞先行派來增援的觀音保。攻烏什時,讓觀音保去防「逆賊」逃遁之道,乾隆不滿[10],又斷言納世通必將生出事端。納世通與起義軍交戰失利怪罪觀音保。[11]

各路大臣互相爭功,飾敗互訐。卞塔海失炮3座,潰退七八十里,納世通失炮1座,乾隆大怒,打算對烏什屠城,[12]又派內大臣阿桂前去協助明瑞處理。 明瑞閏二月二十七日抵達烏什,認為應該爭取民心,[13]他同納世通分翼進攻,佔據了城外山峰,燒了烏什城西北門外所有水磨,奪取麥麵,殺傷起義者,並未攻烏什城。明瑞奏稱宜巧取,稱厄魯特曾以三萬兵圍困烏什九個月不能克[14],對此,乾隆不滿,舉清軍平霍集占的例子反駁[15]。幾經交戰未能克城,明瑞奏請招撫[16],乾隆卻認為招撫會被人小看,要求圍堵其後勤供應[17]。此諭發下之後,乾隆十五日未接到明瑞等人奏事,[18]阿桂提出圍堵烏什城需從伊犁調2千兵,明瑞說自己離開伊犁數日,彼處情形不甚熟知,調兵事宜應交愛隆阿酌辦。乾隆很不滿,認為明瑞和阿桂相互推諉。據俘虜講烏什城內口糧將盡,乾隆認為堵截逃竄之路最為緊要,不必增調兵丁。

五月二十七日等雙方交戰,起義軍敗,賴和木圖拉中箭死亡,又另立領袖。乾隆大怒,要全部剿滅,不收俘虜,拆毀烏什留官兵屯田。七月中旬起,清軍逼近城下,在烏什城各門築起圍牆,圍堵起事者出城。城內糧盡,人馬倒斃,起事者內訌,錫喇卜阿琿為首的主和派於八月初十夜擒拿額和木圖拉等42人,十五日晨獻給清軍,清軍對為首數人處以凌遲,又對10餘人判處死刑,其餘3千多人及幼童婦女共1萬餘人,分4隊,送往伊犁等地屯田。 九月初五,明瑞上奏清軍八月二十五日攻克烏什,未報具體情形,僅報擒獲額色木圖拉及有名之起義領袖。乾隆不滿,[19]大罵明端、阿桂是「兩個該殺的」,留3千餘人供給盤纏,想送到伊犁、烏魯木齊等地屯田。又說把這3干餘人交給明瑞、阿桂養贍,不供應糧食,「兩個該殺的」就帶這些人,如果反叛中央也不管,罵二人想要少殺生而得福壽,充當好人,反襯「朕多殺生」。要求把這3干餘人送往內地,交付楊應琚,酌情分送各省賞給大臣官員等為奴,若於途中逃脫,就查拿本族親屬一律殺死。[20]明瑞和阿桂接旨後奏稱回眾送往內地時難免沿途逃竄盜竊,因此自作主張將回人二千三百餘名一律殺死,又提路費的事,[21]乾隆見此折後並未怪罪,但對路費問題不滿。[22]

影響

「烏什事件」充分顯露了當地的社會矛盾以及政策的缺失。乾隆帝不得不從中汲取教訓,總結其統治南疆的經驗,並實行了一些以利於鞏固其統治地位的措施。

乾隆下令公布素誠罪狀,處決納世通、卞塔海,和田總兵和誠及納世道的部下烏爾袞斬首。明瑞和阿桂提出了8項措施:1、阿奇木之權宜分;2、格納坦之私派宜革;3、回人之差役宜均;4、都官伯克之補用宜公;5、伯克等之親隨宜節;6、賦役之定額宜明;7、民人之居處宜別;8、伯克等與大臣官員相見之儀宜定。乾隆根據明瑞建議,認為各城駐紮大臣當以烏什為總匯之地,將參贊大臣從喀什噶爾遷到烏什,兼轄阿克蘇、喀什噶爾;阿克蘇官兵移駐烏什,乾隆三十一年起在烏什實行屯田。強調伊犁將軍職能,明瑞系統轄伊犁等處地方將軍,不僅只管伊犁,還管回城,駐各城辦事大臣等。哈薩克使臣朝貢進獻馬匹,須先行通報伊犁將軍。回城男子12歲以上登記花名派遣差役,改為同內地一樣的16歲。

事件後清朝再未下令送沙棗樹到北京。

Remove ads

性質

一般認為烏什回亂屬農民起義,但賴和木圖拉大肆殺戮異教徒,又要聯絡浩罕布魯特,有新疆獨立意圖。

暴動者派信使向浩罕求援,中途被忠於清朝的布魯特截獲。高宗擔憂反清勢力的內外勾結,但事實上浩罕對烏什並不關心,此事不了了之[23]。一些記載認為烏什起義者勾結阿富汗,「賊待阿富汗援不至,乃縛獻額色木圖拉等四十二人降」[24];「烏什百姓指望能得到(反清聯盟)向他們承諾的幫助,首先起來暴動了」[25]。但官修史志和檔案資料難以找到證實烏什暴動者與阿富汗有聯繫的線索。

參考文獻

  • 清史稿·三》,趙爾巽等,中華書局,2012年3月9版,第469-471頁
  • 《平定凖噶爾方略》續編卷三十二,傅恆,清四庫全書本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