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烏克蘭革命起義軍

主要由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农民和工人组成的无政府主义军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乌克兰革命起义军
Remove ads

烏克蘭革命起義軍烏克蘭語Революційна Повстанська Армія України羅馬化Revolutsiina Povstanska Armiia Ukrainy),又稱「黑軍」或「馬赫諾軍」(烏克蘭語Махновці羅馬化Makhnovtsi),是1917年至1922年俄羅斯內戰期間由內斯托爾·伊萬諾維奇·馬赫諾領導,烏克蘭農民工人組成的無政府主義武裝,以保護在「自由地區」的「自由蘇維埃」和「自由公社」的運作,爭取在烏克蘭革命中建立一個沒有國家的無政府共產主義社會。

快速預覽 烏克蘭革命起義軍, 領導人 ...
Remove ads

歷史

成立和與紅軍的聯盟(1918年-1919年5月)

與托洛茨基的衝突、獨立與重組(1919年5月-8月)

對抗白軍(1919年8月-12月)

與紅軍的衝突(1920年1月-9月)

與紅軍的二次合作(1920年10月)

與紅軍的衝突、戰敗與解體(1920年末-1921年夏)

組織與編制

1919年中期,烏克蘭革命起義軍兵力約15,000人,編為一個騎兵旅和四個步兵,一個擁有5000挺機槍機槍,以及一個炮兵分隊。在1919年12月的巔峰時期,其兵力擁有約83,000名步兵,20,135名騎兵,1,435挺機槍和118門火炮,以及七列裝甲列車和一些裝甲車[1] 軍隊被編為四個軍和戰略預備隊。每個軍下轄一個步兵旅和一個騎兵旅;每個旅下轄3至4個相應類型的團。[2]

烏克蘭革命起義軍的結構不同於傳統軍隊。實際上,烏克蘭革命起義軍是一支基於士兵委員會和全體大會的民主民兵組織。傳統意義上的軍官被廢除;所有指揮官均由選舉產生並可被罷免。定期舉行群眾大會討論政策。軍隊建立在自律的基礎上,所有軍紀均由士兵大會批准。[3][4]

關於烏克蘭革命起義軍是完全自願的民兵組織,還是依賴徵兵制,存在歷史爭論。保羅·艾夫里奇認為,自願動員實際上就是徵兵。[5] 其他歷史學家則持不同意見。米高·馬萊特指出,現存的1920年烏克蘭革命起義軍傳單是呼籲加入,而非命令。[6] 經過長時間的辯論,一次農民、工人和起義者區域代表大會決定拒絕徵兵制,轉而採用道德說服的方式。換句話說,「強制動員」被拒絕,取而代之的是「義務動員」,這意味着每個身體健全的男子都應認識到自己有加入烏克蘭革命起義軍的義務。[7] 列夫·托洛茨基也宣稱烏克蘭革命起義軍是自願性質的民兵,並且考慮到托洛茨基指揮的紅軍最終擊敗了烏克蘭革命起義軍,他沒有理由為其(指起義軍)說謊。用托洛茨基的話來說:「馬赫諾沒有進行總動員,實際上也無法進行,因為他缺乏必要的機構。」[8]

Remove ads

指揮官與領導人

旗幟

內斯托爾·馬赫諾於1927年在巴黎的《勞動事業》(Дело Труда)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致所有國家的猶太人》(К евреям всех стран)的文章。他在文中寫道:「例如,那張題為『行軍中的馬赫諾運動』(Махновщина на походе)的照片——除了與(反猶)集體迫害(pogroms)毫無共同之處外,它完全不是馬赫諾運動的,就像帶有骷髏頭標誌的旗幟照片也不屬於馬赫諾運動一樣。這些不相關的照片在『猶太社群』的文件中卻被冠以馬赫諾運動的名義出現。」[9]

Thumb
Thumb

於1919年1月初抵達胡利亞伊波萊(Гуляйполе)的В. Ф. 比拉什後來回憶道:"司令部懸掛着厚重的黑色旗幟,上面寫着口號:「和平歸茅屋,戰爭給宮殿」(Мир хижинам, война дворцам),「永遠與被壓迫者一起反對壓迫者」(С угнетенными против угнетателей всегда),「工人的解放是工人自己的事」(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рабочих — дело рук самих рабочих)。遠處可以看到紅旗與黑旗交織,大概是懸掛在民間組織的建築物上。司令部旁邊,在『工農及起義者代表鄉蘇維埃』(Волостной Совет рабочих, крестьянских и повстанческих депутатов)入口處,懸掛着兩面旗幟——一面是黑色的,上面寫着:「權力滋生寄生蟲。無政府主義萬歲!」(Власть рождает паразитов. Да здравствует анархия!),另一面是紅色的,口號是:「一切權力歸於地方蘇維埃!」(Вся власть советам на местах!)

在1919年6月與蘇維埃政權決裂後,馬赫諾再次回歸無政府主義的象徵體系,黑色成為了馬赫諾起義運動不變的象徵。[10] 據推測,在那一時期,每個部隊都有自己的旗幟[10]:例如,在貴族女子學院(Института благородных девиц)畢業生О. С. 洛迪任斯卡婭(О. С. Лодыженской)的回憶錄中[11][12]提到,一支馬赫諾的部隊曾打着一塊寫有口號「我們支持布爾什維克,打猶太佬(Жидов)和共產黨人!」(Мы за большевиков, бей жидов и коммунистов!)的黑色標語行軍[13]

Remove ads

另請參閱

參考資料

書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