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以天主之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以天主之名》(拉丁語:In nomine Domini)是由教宗尼各老二世撰寫的一道手諭。該手諭於1059年4月13日發布[note 1],標誌着教宗選舉制度的重大改革。其中最為顯著的變化是確立了樞機主教作為唯一的教宗選舉人,並要求獲得少數神職人員的同意。
背景
在這道教宗手諭發布之前,教宗的選舉往往由傀儡選舉程序決定。[2]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經常直接任命已故教宗的繼任者,或者由教宗任命自己的繼任者。[3]根據教會法,此類提名並不構成有效的選舉。[4]合法的選舉人必須對此選擇給予批准,但他們在決策過程中無疑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以迎合皇帝的偏好。[3][note 2]
在1050年代,紅衣主教希爾德布蘭德(後來的教宗額我略七世)開始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認可權提出挑戰。[5]尼各老二世的前任斯德望九世是在皇帝亨利三世去世後的動盪時期通過選舉產生的。僅僅十二個月後,由亨利三世任命的教宗維篤二世也去世了。[5]儘管省略了傳統的預選程序,而且樞機主教們還等待皇帝的提名,但斯德望九世的當選還是得到了攝政皇后普瓦圖的阿格尼絲同意。[5]
在1058年斯德望九世去世後,尼各老二世被任命為教宗。隨後不久他在蘇特里召開了一次宗教會議,該會議得到了帝國大書記官長的認可和出席。[5]此次宗教會議的主要目標是譴責並驅逐通過非法選舉產生的對立教宗本篤十世。該教宗目前在羅馬,實際上是圖斯庫洛伯爵的傀儡。[6]
在洛林公爵戈德弗瓦二世提供的軍隊陪同下,尼各老二世前往羅馬,本篤十世逃走了。[7]尼各老二世於1059年1月24日[3]被任命為教宗,受到羅馬人民的廣泛接受。[note 3]為了防止未來教宗選舉中出現爭議,並遏制非教會派別對選舉施加的外部影響,他於1059年4月在羅馬召開了一次宗教會議。[6]《以天主之名》便是該會議決議的法典化。[8]
Remove ads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