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何光岳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何光岳(1939年11月—2015年1月29日),湖南岳陽人,生於廣東汕頭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家。

生平

何光岳早年喪父,只讀過小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過互助組長、農村高級合作社會計。1956年,任岳陽縣農業局農業技術員,1958年發明雙季晚稻「倒種春」,升區農技站長,後調縣文化館任文物幹事。1970年,調任岳陽市北區秘書。1977年,任市文化館幹事。因其勤於自學中國古典文學與地理,頗有建樹[1]:1-4。1977年,參加中國歷史地理討論會,之後加入湖南省歷史學會。1979年,當選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湖南省青聯常委。1985年,獲中華全國總工會職工自學成材金獎[2]。1992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擔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所長。2015年1月29日,因病在長沙逝世,享年75歲[3]

爭議

何光岳的學術能力遭到廣泛質疑[1]:78-79[4],其在古史研究中暴露出概念不清、邏輯混亂、馳騁想像、言之無據、濫引材料、不加審查等一系列學術失范現象,但卻得到某些新聞媒體和出版行業蓄意炒作及部分學者的大力鼓吹,這一文化現象被稱為「何光岳現象」[5]

何光岳曾與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有過一番學術爭議及私人恩怨,1997年1月22日,葛劍雄在《中華讀書報》發表《「傳記」還是「神話」——評傅朗雲〈史壇怪傑何光岳〉》駁斥何光岳[6]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