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工尺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ce1,是漢字文化圈特有的記譜法,源自中國唐朝時期,後傳至日本越南韓國台灣等使用漢字的國家和地區,屬於文字譜的一種。

快速預覽 韓語名稱, 諺文 ...

工尺譜在傳統寫法上由右而左直行,如同文字,但是現在亦可作橫排書寫。

標音方法

基本字

工尺譜並非絕對音名,而是一種「可移調」(movable-do)的記譜法,和英美音樂的唱名(Solfège:do, re, mi, fa, so, la, si)類似。在中國不同地區,因為方言的差異,工尺譜所用的字會略有不同。下面的例子是工尺譜和簡譜以及西方唱名的對照:

更多資訊 工尺, 簡譜 ...

常見變化

比「上」低音的三個音會以另外的一些字代表:

更多資訊 工尺, 簡譜 ...

部分工尺譜,例如在閩劇福州茶亭十番,仍有使用「」字,位於上跟尺之間。

在某些樂種裏,音名會略有不同。例如在粵劇,「四」會寫作「士」,而「一」會寫作「乙」。上述的「凡」音,在粵劇則會標記作「反」。

在某種情況下,音名有部分字,會出現草書體。例如在閩劇福州茶亭十番,「四」會寫作類似日本平假名的「」,但此字和日語的「の」沒有關係。

其餘高八度或低八度的音會在旁邊加上部首作為標記,但在不同樂種的標記方法並不統一。在崑曲裏,「上尺工凡」等字旁邊加上一表示低八度。與此同時,在閩劇福州茶亭十番裏,在加上人字部「亻」則代表高八度。在粵劇裏,低八度應加上「亻」,高八度則加上「彳」,而例外的是「上」音的高八度會標記作「生」。

而閩南文化區的南管與北管則習慣以「乂(ㄨ)」取代尺。

更多資訊 工尺, 簡譜 ...


更多資訊 工尺, 簡譜 ...


更多資訊 工尺, 簡譜 ...

讀法

工尺譜的字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字音,但不都與地方方言的語音一致。例如,在粵劇裏工尺譜的字音不按照廣東話讀音,而是類似中州音的讀音,因此「合士乙上尺工反六五」實際上最接近的廣東話讀音是「何士二傘車工返了烏」。

更多資訊 工尺, 讀法 ...
更多資訊 工尺, 讀法 ...
Remove ads

節奏

Thumb
工尺譜一例(旋律:王老先生有塊地
Thumb
古琴減字譜及工尺譜,在工尺譜旁的標點符號稱為板眼

工尺譜以「板眼」符號標記節奏,廣義的工尺譜如南管工尺譜(稱為撩拍),會另外再標示樂音速度。傳統來說,工尺譜就像文字一樣,由右至左分行,每一行從上到下作直行書寫,而「板眼」通常標記在每拍的第九個音的右側。「。」或「×」代表板,「 · 」或「、」代表眼。至於每一拍之間的字和節奏如何分配,則每一位演唱者和樂師都有自己的習慣演繹方法,並沒有固定的標準。但每一拍中所包含的字數、字體的大小、字與字之間的距離可以粗略地表示音的長短。

板眼在粵曲裏稱為叮板。「板」代表重拍、「眼」或者「叮」代表輕拍。在粵劇裏,在「板」的位置通常會敲擊梆鼓,在「叮」的位置通常會敲擊沙的。在京劇裏,在「板」的位置通常會敲擊拍板,在「眼」的位置會敲擊單皮鼓。但敲擊的節奏並不一定是一拍一下,可以有很多變化,詳細技巧請參閱鑼鼓經

工尺譜中,音的休止叫做「歇板」和「歇眼」,用「勺」字表示;在粵曲中稱為「底板」和「底叮」。 底板的標記為「x」,底叮的標記為「└」

字後加上直綫代表時值長於一拍,直綫長度大約表示音的長短。

以左邊的工尺譜作為例子,譯作西方唱名。如下所示,粗體的字代表重拍,粗斜體的字代表輕拍。

do do do sol la la sol    mi mi re re do
Remove ads

調式

民間工尺七調包含:正調、淒涼調、弦索調、平調、背工調、梅花調和子母調。

西皮二黃體系的戲曲種類,包括京劇和粵劇,在唱板腔的段落時,不同的調式會強調不同的結束音。例如二黃的板式常見的結束音是「合」、「尺」,而梆子的板式常見的結束音是「士」、「工」。

根據調的高低,粵劇常用的調分為「正線」和「反線」。「正線」相當於西方的C調,即是說工尺譜裏的「上」,或者簡譜裏的1,相當於西方的C音。「反線」相當於西方的G調,即是說工尺譜裏的「上」,或者簡譜裏的1,相當於西方的G音。

中國音樂常被人誤認為以五聲音階為主。粵劇廣東音樂以七聲音階為主,其中有些曲調會強調「乙」和「反」音,因而稱為「乙反調」。

歷史和用法

唐朝已經有工尺譜,傳到宋朝極為流行。工尺譜的唱名大致上接近過去的中州音。相信最初工尺譜是某種樂器的樂譜,是固定音名,但後來在不同樂器和樂種廣泛流傳以後,工尺譜逐漸變成不固定的唱名。

工尺譜並非將樂曲的演奏單一化,而是蘊含許多變化。在一些情況下,演奏者可以加花(加上裝飾音),或在節奏上做調整。至於如何演奏才是合適的手法,是約定俗成的,以師父傳徒弟的口授心傳的方式繼承。因此不同的流派會有不同的演繹風格。

工尺譜亦流傳到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琉球

俗字譜

唐代的燕樂(宮庭宴會所用音樂)因使用「一」、「レ」、「ス」、「マ」等不完全的文字紀錄音高,故名「半字譜」。在中國敦煌發現不少琵琶譜,其中〈傾杯樂〉、〈西江月〉等曲調恉皆有運用燕樂半字譜。類似的琵琶譜還見於日本所傳的《三五要錄》、《樂家錄》和《琵琶諸調子品》。半字譜的符號和日文片假名字母頗有相似之處,未知有沒有直接關係。

宋代亦有所謂「俗字譜」,取工尺譜音名之上半截或下半截而成,如「合」作「亼」,「尺」作「ス」,半音用本音加圓圈,清聲於本音上加「一」等,頗似瑤琴的減字譜。姜白石的《白石道人歌曲》以此記譜。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