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元緬戰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元緬戰爭(မွန်ဂို–မြန်မာ စစ် (၁၂၇၇–၁၂၈၇))是1277年至1287年間元朝皇帝忽必烈派軍攻打緬甸蒲甘王朝而引發的戰爭。戰爭以元軍勝利、蒲甘王朝淪為元朝附庸國而告終。
Remove ads
背景
1271年,元朝建立後,忽必烈派遣使節乞脫因出使蒲甘,要求蒲甘王朝國王那羅梯訶波帝歸順元朝。那羅梯訶波帝拒見使臣,朝臣們商議後派出價博,攜帶友好國書前往北京。[5]1272年,那羅梯訶波帝派兵攻打內附元朝的金齒部落,虜走頭目阿郭的父親阿必,得到贖金後才放還。[6][7][8][9]
1273年,蒲甘使節價博在忽必烈的允許下瞻仰了北京的舍利。他帶回了元朝的使節馬剌失里、乞脫因,以及忽必烈的詔書,忽必烈要求那羅梯訶波帝派遣王族子弟或貴重大臣到北京以示友好,不然兩國可能兵戎相交。[10]《琉璃宮史》記載那羅梯訶波帝認為元朝使臣不懂禮節,不顧首相阿難多畢悉的反對,處死了元使,《元史》則記載使節無恙。[11][12]1274年,雲南上報朝廷説緬王那羅梯訶波帝沒有歸降的意思,使節一去不返,建議征討,忽必烈則下諭姑且緩之。[13][14]
戰事
1277年4月,那羅梯訶波帝以阿難多畢悉、揚達畢悉為將率軍攻打金齒千額總管阿禾,阿禾向大理路元將忽都告急。忽都與信苴日、脫羅脫孩率元軍與緬軍於牙嵩延遭遇,史稱牙嵩延之戰。牙嵩延的位置一說在永昌府(今保山市)西南,一說在南甸府(今梁河縣),另說牙嵩延一詞即為南宋甸。《元史》記載此役元軍有700人、緬軍有四五萬人、800戰象、一萬匹馬,《馬可波羅行紀》載元軍有12,000騎兵,緬軍有60,000步騎、2,000戰象。兩軍交接之初,元軍戰馬受緬軍戰象驚嚇,向後退卻。忽都令軍士系馬於附近森林,以密林為掩護,步戰射象,不久緬軍戰象死傷大半,逃象回奔緬軍方向,緬軍受踩踏死傷無數。元軍上馬續戰,大敗緬軍。[15][16][17]
1277年10月,元將納速剌丁率軍3,800餘人攻佔江心城(或稱江頭城),毀去緬軍大量城寨,招降許多周邊部落,後因氣候炎熱還師。[18][19][20]
1283年,元宗王相吾答兒與右丞太卜、參知政事也罕的斤率軍征緬,兵分二路進攻牙嵩延,元軍圍城兩月後牙嵩延陷落。《琉璃宮史》對此役有誇張的記載,據說參戰緬軍共四十萬人,元軍兩千萬人、馬六百萬匹。[21][19][8]6天後,元軍再度攻佔江心城,擊殺萬餘緬軍,後留袁世安守城。[22][18][23]
1284年,元軍沿伊洛瓦底江南下,攻佔太公城。1285年1月,元軍攻佔罕林城,離蒲甘城只剩270公里的距離。[24][25]那羅梯訶波帝驚惶失措,他南逃到達拉,後又轉移至長子烏沙那鎮守的勃生,蒲甘王國境內叛亂四起。[22]那羅梯訶波帝因其懦弱的表現而被冠以稱號德由披敏(Taruk-Pyay Min),意為「對蒙古軍怯戰逃跑的王」。[26][27]
1287年,那羅梯訶波帝遣使至雲南乞降,元廷應允,派遣達魯花赤出使其國。[28][29]那羅梯訶波帝計劃先到卑謬召集軍隊,再北上回蒲甘城,然而在卑謬,那羅梯訶波帝被鎮守此地的梯訶都逼迫服毒而死。[30]那羅梯訶波帝死後,元雲南王也先帖木兒、元將張萬等人率軍攻破蒲甘城,元軍死傷七千餘人,元緬戰事自此消停,戰後元軍留兵駐紮,範圍南至卑謬附近的多盧末(Tarokmaw)。[31][32]但近來的研究認為元軍不曾攻至蒲甘,而是被撣族三兄弟阿散哥也、阿剌者僧加藍、僧哥速率軍擊退。[33][34][35][36]
Remove ads
後續
梯訶都謀殺父王之後,又到勃生殺了兄長烏沙那。梯訶都隨後進攻達拉的憍苴,被憍苴擊退。後來梯訶都在進攻勃固的戰事中身死。1289年,憍苴北上返回蒲甘即位為王。1297年,憍苴派遣長子信合八的去北京朝覲元成宗鐵穆耳,鐵穆耳封憍苴為緬王、信合八的為緬國世子。[37][38]
1298年,阿散哥也等撣族三兄弟起兵推翻憍苴,立憍苴子鄒聶為王,阿散哥也將憍苴囚禁在敏象城(或稱木連城)。1299年,阿散哥也處死了憍苴、信合八的。[39][40]1300年,鐵穆耳命忙兀都魯迷失、薛超兀兒、劉德祿、高阿康等人率元軍12,000人征討阿散哥也。元軍圍敏象城數月,但始終未能破城。而敏象城中糧食匱乏,阿散哥也重金賄賂了元軍眾將。[41][42]1301年,元軍以氣候炎熱、瘴癘為由退兵。元相完澤查處此事,領軍將帥大多受到重罰,元軍於1303年徹底退出緬甸。[43][44][45][46]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