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天穿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天穿日客語白話字: thiên chhôn ngit),又稱天穿節補天節,古代女媧補天傳說,為華人感念女媧補天,救助人類的特殊節慶。在古籍紀載中,其日期有農曆正月十九、二十、二十三或三十日不同說法。最早在東晉有紀錄,宋代興盛,明代以後則漸亡佚。現今在台灣北部的客家地區有維持此傳統。[1]

簡介

明代楊慎《詞品》云:「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日,言女媧氏以是日補天,俗以煎餅置屋上,名曰補天穿,今其俗廢久。」

最早記載天穿節的資料是東晉王嘉所撰《拾遺記》,類書淵鑒類函》卷一三〈歲時部〉記載:「補天穿。《拾遺記》云:『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縷系煎餅置屋上,曰補天穿。』相傳女媧氏以是日補天故也。」宋代李覯《正月二十日俗號天穿日以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感而為詩》說:「媧皇沒有幾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間閒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

全國客家日

中華民國在2010年的《客家基本法》中規定政府應訂定「全國客家日[2],當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在廣徵客家人士意見後,宣布把全國客家日定在天穿日(農曆正月二十)[3]。因為台灣南部的客家人並不慶祝此節日,後來在2022年調整為「還我母語運動」的12月28日。客家委員會仍會持續協助地方政府辦理天穿日相關節慶活動。[4]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