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興安嶺隧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兴安岭隧道map
Remove ads

興安嶺隧道,是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境內的一座鐵路隧道,位於濱洲鐵路上的新南溝站興安嶺站區間,為雙洞單線隧道,其中,上行(右線)隧道里程樁號為K559+295~K562+373,全長3,077.2米,於1904年啟用,是當時中國最長的鐵路隧道,內寬8米,高7米,隧道內線路坡度滿洲里方向為12‰上坡,線路高差為36.9米,西端出口最高海拔972.6米(舊俄制英語Obsolete Russian units of measurement456沙繩俄語сажень);下行(左線)隧道里程樁號為K559+259~K562+359,全長3,100米,於1991年啟用。[1][2][3]

快速預覽 興安嶺隧道, 概覽 ...
快速預覽 濱洲鐵路博克圖段興安嶺螺旋展線、鐵路隧道、隧道坐標點石碑、百年機車車庫、蒸汽機車水塔,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
Remove ads

歷史

背景

1896年6月,清朝政府沙皇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允許俄國在中國境內的黑龍江吉林地方建造鐵路,到達海參崴。9月,條約生效,俄國取得了大清東省鐵路(簡稱「東清鐵路」)修建權。隨後,俄國派出人員到中國境內勘測路線,幾次改變設計方案,最後選定了滿洲里-博克圖扎蘭屯齊齊哈爾一線。東清鐵路西線(哈爾濱至滿洲里)於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3月設計完成,6月在哈爾濱和滿洲里兩端同時破土動工。[4]

建設過程

1897年,沙俄工程師普羅新斯基第一次勘測線路時,曾提出修建坡度15‰,長2,559.6米(1,200沙繩)的隧道穿越興安嶺的設想。1899年3月,東清鐵路第四施工區主任鮑恰洛夫工程師又進行了一次實地勘測,經過多次設計和論證,決定修建興安嶺隧道及其兩端的接線工程。隧道以西的線路坡度較小,設興安嶺站;而以東的線路則坡度較大,山勢陡峭,由雅魯河谷至隧道東口需要逐漸加高路基,通過2公里多長的螺旋展線進入隧道,展線坡度為15‰。隧道於1900年初開工,東西兩口同時開鑿。[1][2]

1900年7月,義和團運動爆發,隧道工程被迫停工;1901年3月26日恢復施工 [2],並於8月建成了「Z」字形臨時越嶺線,由於坡度太大,當時行走這條臨時線路的機車每次只能牽引5節貨車,每天往返三次,將建築材料機械設備發電設備等從哈爾濱運抵施工現場 [5]。9月,開始使用運來的蒸汽機(鍋駝機)作為動力,帶動4台「伊特肖路式」壓縮空氣鑿岩機英語Jackhammer進行挖掘。12月中旬,有3處豎井使用機械動力,同時發電廠已建成供電,提供施工動力電,從而加快了施工進度。1902年10月20日,導坑鑿穿貫通。隧道頂部和兩側內壁的襯砌工程也相繼開工。[6]

當時修建隧道的施工隊伍中除少數俄國技術人員外,絕大多數是中國工人。施工初期,完全依靠人工開鑿,掘進速度緩慢。為加快掘進速度,在興安嶺西坡山頂向下開鑿了6條豎井,分別向兩個方向開鑿,而開鑿下來的岩石用馬拉絞盤或機械卷揚機吊升至山頂運出。由於缺少襯砌隧道的工人,沙俄還特意從意大利招募了500名技術熟練的石匠英語Stonemasonry,由沙俄工程師加彼倫督導;一年後,由於工作條件惡劣,生活環境艱苦,大部分意大利石匠棄工回國,最後只剩150人。[2]

除此隧道外,還修築了一條「新南溝隧道」,當時稱之為「興安嶺石頭瓮道」,是興安嶺螺旋展線的重要組成部分,長71.1米。[4]

1902年10月20日,興安嶺隧道貫通 [2]。1903年7月13日,鐵路工程局總工程師尤戈維奇宣布東清鐵路全線竣工,同時將全路移交東清鐵路管理局正式營業,而此時隧道尚未完全竣工。同年秋天,日俄兩國關係進一步緊張,沙俄出於軍事上的目的,對隧道工程晝夜突擊,加快工程進度 [4]。1904年2月10日,日俄戰爭爆發,沙俄出於對日本作戰的需要,在隧道內部尚未完工、螺旋展線路基極不穩固的情況下,於當日冒險放行了第一列軍用專列通過,險些造成列車顛覆事故 [5]。內部整修工程全部結束後,鐵路工程局於2月17日將興安嶺隧道正式移交東清鐵路管理局使用。1904年5月27日起,各種列車通過隧道運行。[1]

事件

  • 1932年11月29日,日本關東軍混編第14旅團沿鐵路線向博克圖進攻,並企圖穿過興安嶺隧道進入呼倫貝爾。東北民眾救國軍總司令蘇炳文率部在興安嶺隧道進行抵抗,命少校營長張國政將兩節裝滿石塊的列車藏匿於隧道內,伺機利用隧道東口的下坡道撞擊日軍。日軍在佔領博克圖後,乘裝甲列車向興安嶺方向追擊,行至隧道東部的螺旋展線時,發現線路已遭破壞,不得不停車搶修。此時,埋伏在隧道內的中國士兵立即將石塊列車順坡溜放,兩節列車衝出隧道後,沿螺旋展線向日軍裝甲列車撞去,雖然疾馳而下的石塊列車未能撞上裝甲列車,但在脫線時觸發地雷,造成包括荒木克業日語荒木克業中尉在內的數十名搶修線路的日軍士兵喪生。[5]荒木克業後被關東軍追授大尉,並在新南溝立紀念碑。
  • 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8月12日,蘇聯紅軍後貝加爾方面軍36集團軍一部攻佔牙克石和免渡河後,沿鐵路線向興安嶺隧道方向火速推進。為阻止蘇軍的進攻,日軍在興安嶺隧道內密布地雷和炸藥,企圖當蘇軍逼近時實施引爆。但蘇軍迅速搶佔隧道,使日軍的計劃來不及實施。蘇軍上尉葉夫麥諾帶領38名工兵,憑藉着手電筒的微弱光亮,在漆黑的隧道內排除地雷,經過8小時的努力,1,500多顆地雷和大量炸藥被清除,使興安嶺隧道免遭破壞。[5]
Remove ads

擴建和改造

事故

  • 2005年11月7日凌晨3時左右,由哈爾濱開往滿洲里的N91次列車通過興安嶺隧道時,由於內燃機車發生故障而停車,機車排出的廢氣通過空調進入車廂,造成大約100多名乘客一氧化碳中毒而入院,但沒有人員死亡。[10]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相關條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