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興安盟
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興安盟(蒙古語:ᠬᠢᠩᠭᠠᠨ
ᠠᠶᠢᠮᠠᠭ,鮑培轉寫:Qingγan ayimaγ,西里爾字母:Хянган айма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下轄的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轄境北臨呼倫貝爾市,東接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吉林省白城市,南鄰通遼市,西界錫林郭勒盟、蒙古國。地處大興安嶺中麓與松嫩平原過渡地帶,主要河流有綽爾河、洮兒河、霍林河,皆往東流入嫩江。全盟漢族人口比例約54%,蒙古族人口比例約41%,盟行政公署駐烏蘭浩特市。「興安」為滿語音譯,意為「丘陵」[1]。2019年10月,興安盟被授予「中國草原生態稻米之都」稱號。
Remove ads
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轄境屬東胡等游牧民族。漢初,隸幽州刺史部遼東郡。此後直到三國兩晉時期,屬鮮卑活動地域。南北朝時期,屬室韋。
唐初,屬安北都護府。唐總章二年(669年),隸居延都督府;元和十五年(820年),隸室韋都督府。後入契丹。遼代,屬上京道泰州金山縣。金代,為臨潢府路泰州轄地,軍事上由東北路統軍司節制。元屬遼陽行省泰寧路。明初,為兀良哈三衛之一的泰寧衛轄地,隸大寧都司,永樂四年(1406年),增設木答里山衛,隸奴兒干都司。後廢。
明末,為漠南蒙古科爾沁部游牧地。清崇德元年(1636年),科爾沁部六旗、郭爾羅斯部二旗、扎賚特部一旗、杜爾伯特部一旗,會盟於哲里木山(今科爾沁右翼中旗境),始建哲里木盟。康熙三十年(1691年),第三代札薩克圖旗郡王鄂齊爾在今烏蘭浩特市區內修建家廟,當地群眾稱之為「王爺廟」,烏蘭浩特亦因此被稱為王爺廟[2]。
民國元年(1912年)8月19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佈《蒙古待遇條例》,規定盟旗設置及蒙古王公原有之管轄治理權一律照舊。但北洋政府隨後將哲里木盟各旗分別劃歸奉天、吉林和黑龍江三省。民國18年(1929年),東北軍在興安屯墾區設置公署。民國20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該地被日軍佔領。1932年,滿洲國在王爺廟設置興安省,領興安南、興安北、興安東3個分省(後增設興安西分省)。1934年12月,撤銷興安省,同時將興安4個分省直稱為省。興安盟轄境隸屬興安南省。
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該地由遼寧省劃出,改屬新設置的遼北省。

1946年1月16日,興安盟政府成立,隸屬於同時成立的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盟府駐王爺廟。時轄5旗1街:西科前旗、西科中旗、西科後旗、扎賚特旗、喜扎嘎爾旗和王爺廟街(今烏蘭浩特市)。4月,根據承德「四三會議」精神,撤銷東蒙自治政府和興安盟政府。5月28日,成立興安省,盟隸於省,兩府均駐王爺廟。
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爺廟成立,由中共黨員烏蘭夫任主席。1948年11月15日,第二個興安盟政府成立,隸屬於內蒙古自治政府,盟府駐王爺廟。時轄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中旗、科爾沁右翼後旗、扎賚特旗、喜扎嘎爾旗。1949年3月,直屬於內蒙古自治政府的王爺廟和原屬遼北省的突泉縣劃入興安盟管轄。同年12月,興安盟政府改稱興安盟人民政府[3]。
1953年,呼納盟、興安盟和哲里木盟合併,設立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區行政公署,駐烏蘭浩特市。
1954年,行署撤銷,原興安盟與呼納盟合併,改稱呼倫貝爾盟。
1969年,扎賚特旗隨呼倫貝爾盟劃歸黑龍江省,科爾沁右翼前旗、突泉縣劃歸吉林省白城地區,科爾沁右翼中旗隨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
1979年,內蒙古自治區恢復原建制,扎賚特旗、科爾沁右翼前旗、突泉縣劃回呼倫貝爾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仍屬哲里木盟。
1980年7月26日,國務院批准恢復興安盟和烏蘭浩特市建制,興安盟轄烏蘭浩特市、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中旗、扎賚特旗和突泉縣。
1992年12月5日,成立直屬興安盟領導的阿爾山經濟開發區。1996年6月10日,國務院批准成立縣級阿爾山市[4]。
Remove ads
地理
大興安嶺橫貫全境,西側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東側是松遼平原的一部分。是重要的林區與牧區。興安盟的西北部與蒙古國,東與吉林省,東北與黑龍江省接壤,總面積6萬7706平方公里。地處大興安嶺向松嫩平原過渡帶,海拔高度150一1800米。山地和丘陵佔95%左右,平原佔5%左右。林區主要集中在大興安嶺主脊線的中山地帶,有7000多平方千米。牧區主要集中在烏蘭毛都低山地帶,有8000多平方千米。半農半牧區和農區分布在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帶,有45000多平方千米。
興安盟有大小河流200多條,分屬嫩江水系、額爾古納河水系、西遼河水系、內陸河水系。主要河流有7條:綽爾河、洮兒河、歸流河、哈拉哈河、霍林河、罕達罕河、蛟流河,均發源於大興安嶺,大部分河流屬嫩江水系,流域面積49041平方千米,佔全盟總面積的82%;處於大興安嶺西麓的哈拉哈河屬額爾古納河水系,流域面積4118平方千米,佔全盟總面積的6.9%;西遼河水系有烏納格其河,流域面積為6413平方千米,佔全盟總面積的10.7%;內陸河水系有屬於烏拉蓋河的流域面積234平方千米,佔全盟總面積的0.4%。
興安盟處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立體氣候特徵明顯,四季分明,地區差異顯著。春季乾旱多風,氣溫回升快,日較差也大。夏季溫熱短促,全盟大部地區夏季為2個月左右,西北部中山區則春秋相連,無夏季。全年最高氣溫出現於7月。秋季氣溫急劇下降,秋霜早。冬季嚴寒漫長,全盟大部地區為5—6個月,西北部林區長達7個月。全年最低氣溫出現於1月。年平均氣溫大部地區為4—6℃,西北部林區為-3.2℃。全年無霜期大部地區為120—140天,嶺西北為51天。光照充足,光能資源豐富,全年太陽總輻射量大部地區為5500—6000兆焦耳/米2。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在373—467毫米之間,降水年際變率大,保證率低。年降水量的72—78%集中在6—8月。
Remove ads
政治
|
|
Remove ads
Remove ads
人口
2022年末全盟常住人口139.60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9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5.47萬人,鄉村人口64.13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4.06%,比上年提高0.28個百分點。男性人口70.49萬人,女性人口69.11萬人。全年出生人口0.75萬人,出生率為5.34‰;死亡人口1.01萬人,死亡率為7.24‰。[15]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盟常住人口為1,416,929人[16]。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613,250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196,321人,下降12.17%,年平均增長率為-1.29%。其中,男性人口為717,239人,佔總人口的50.62%;女性人口為699,690人,佔總人口的49.38%。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2.51。0-14歲的人口為205,356人,佔總人口的14.49%;15-59歲的人口為956,381人,佔總人口的67.5%;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55,192人,佔總人口的18.01%,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63,348人,佔總人口的11.53%。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754,183人,佔總人口的53.23%;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62,746人,佔總人口的46.77%。
Remove ads
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753,335人,佔53.17%;蒙古族人口為593,223人,佔41.87%;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70,371人,佔4.97%。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121,056人,下降13.84%,佔總人口比例下降1.03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75,261人,下降10.19%,佔總人口比例增加1.03個百分點。其中,蒙古族人口減少72,603人,下降10.9%,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59個百分點;滿族人口減少4,208人,下降6.75%,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24個百分點。
Remove ads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成吉思汗廟
- 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會會址
- 吐列毛杜古城遺址
- 侵華日軍阿爾山要塞遺址
- 中國共產黨內蒙古工作委員會辦公舊址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