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獸腿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獸腿龍(屬名:Meroktenos)是原始蜥腳形亞目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晚三疊世的萊索托。
Remove ads
發現與命名

正模標本由弗朗索瓦·埃倫伯格(François Ellenberger)、保羅·埃倫伯格(Paul Ellenberger)、讓·法布爾(Jean Fabre)和萊昂納多·金斯伯格(Leonard Ginsburg)於1959年在塔巴納-默雷納村(Thabana-Morena)南邊發現,包含一個股骨及各種其它骨骼。科斯特多阿(D. Costedoat)1962年的論文中曾提及該發現。[1]發現骨骼的確切地點目前尚不清楚。[2]
1993年,弗朗索瓦-澤維爾·高夫雷(François-Xavier Gauffre)將這些遺骸歸入黑丘龍,成為該屬第二個種塔班黑丘龍(Melanorosaurus thabanensis)。當時僅發表了臨時描述,直到1997年,雅各·凡·希爾登(Jacques van Heerden)和彼得·加爾冬(Peter Malcolm Galton)才在一份出版物中對化石作出更詳細的描述。種名取自萊索托的塔巴納-默雷納地區。[3]
高夫雷推測,標本發現於地質年齡為赫塘階至錫內穆階的上艾略特組,因此比里氏黑丘龍(Melanorosaurus readi)晚了大約2000萬年。[3]1996年,高夫雷在未發表的論文中將地層改為晚三疊世下艾略特組,並將股骨歸入新屬新種土巴龍(今巨怖龍屬[4])。由於永遠不會發表,因此「土巴龍」仍是一個無效的論文名,此外,該物種的正模材料也和塔巴黑丘龍不一致。[5]
2016年,克萊爾·佩爾·德·法布雷格(Claire Peyre de Fabrègues)和羅南·艾倫(Ronan Allain)將塔巴黑丘龍獨立建屬,命名為獸腿龍(Meroktenos)。屬名組合古希臘語μηρός/meros(腿)及κτῆνος/ktènos(野獸)。[2]因此新組合為塔巴獸腿龍(Meroktenos thabanensis),而模式種仍為原來的塔巴黑丘龍(Melanorosaurus thabanensis)。
正模標本MNHN.F.LES 16由一個右股骨(MNHN.F.LES16c)、部分右髂骨、一塊椎骨神經弓(MNHN.F.LES16a)、一個左恥骨(MNHN.F.LES16b)以及一個和骨骼相連的第二右跖骨(MNHN.F.LES16d)組成。2016年新標本MNHN.F.LES351被歸入該物種,後者由一節頸椎、一個左尺骨和疑似的左橈骨組成。它可能屬於與正模標本相同的個體,但不能完全確定。[2]
Remove ads
描述

獸腿龍股骨長約48厘米(19英寸),[2]表明身體長約4米(13英尺)。
2016年發表了一份經過修訂的鑑定特徵列表。從對轉子最高點到肩胛板上緣測量,包括髂骨腳在內的髖骨板高度為髂骨總高的60%。髂骨後板在側視圖中大致呈三角形。股骨非常質密,用長度除以骨幹周長算出堅固指數為2.09。股骨幹在側視、前視圖中筆直。股骨幹橫向寬度比側視圖中的寬度大得多,比例為1.58。股骨幹後部第四轉子傾斜,從上內側向下外側延伸。[2]
種系發生學

獸腿龍於2016年被置於蜥腳形亞目的基幹位置。根據系統發育分析,獸腿龍與布里卡納龍及更多衍生分類單元構成多分支,在演化樹中位於地爪龍以上、卡米洛特龍、黑丘龍及更多衍生分類單元等構成的多分支以下:[2]
大腳類 Massopoda |
| ||||||||||||||||||||||||||||||||||||||||||||||||||||||||||||||||||||||||||||||||||||||||||||||||||||||
保羅等人2021年研究發現獸腿龍是萊森龍科成員,並作為巨怖龍、巨雷龍所構成演化支的姐妹群:[6]
蜥腳形類 Sauropodiformes |
| ||||||||||||||||||||||||||||||||||||||||||||||||||||||||||||||||||||||||||||||||||||||||||||||||||||||
古生物學
對這樣一種小型動物來說,其股骨相對橫向寬度即偏心率是非常高的。這種比例以前僅在蜥腳類身上發現,並被解釋為對非常高絕對重量的適應。由於正模標本可能並非一隻年輕動物,也不太可能達到巨大的比例,因此該特徵一定還有其它功能。[2]
參見
- 2016年古生物學研究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