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內務人民委員部國家安全總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內務人民委員部國家安全總局也可以簡稱為國家安全總局(俄語: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縮寫為ГУГБ,拉丁轉寫為GUGB),在1934年至1943年間是蘇聯的主要情報機關,它於1934年7月10日由國家政治保衛總局轉化而來。
![]() |
Remove ads
歷史
內務人民委員部國家安全總局存在的時間為1934年7月10日至1941年2月3日和1941年6月30日至1943年4月,具體演變過程如下:
1934年7月10日,國家政治保衛總局被併入內務人民委員部,內務人民委員部國家安全總局正式成立[1]。
1941年2月3日,國家安全總局從內務人民委員部中獨立,成立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
結構
1935年1月時,國家安全總局由9個局組成:
1. 行動局 – Оперативный отдел
2. 特別局 – Специальный отдел
3. 經濟局 –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отдел(ЭКО/EKO)
4. 特別局(負責蘇聯紅軍的反間諜工作) – Особый отдел(OO)
5. 秘密政治局 – Секрет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отдел(СПО/SPO)
6. 對外局 – Иностранный отдел(ИНО/INO)
7. 交通運輸局 – Транспортный отдел(ТО)
8. 信息與統計局 – Учётно-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отдел(УСО/USO)
9. 人事局 – Отдел кадров(OK)
1937年底,內務人民委員尼古拉·葉若夫簽署了第00362號命令,將國家安全總局中局的數量由9個調整為12個。
- 第1局,負責保衛政府
- 第2局,負責外勤行動
- 第3局,負責反間諜
- 第4局,負責秘密政治保衛工作
- 第5局,負責軍事領域的反情報工作
- 第6局,負責交通運輸工作
- 第7局,負責對外國竊取情報
- 第8局,負責對各種資料、數據的存檔與統計
- 第9局,負責密碼工作
- 第10局,負責監獄管理
- 第11局,負責海上運輸工作
- 第12局,負責研發間諜器材
1938年9月,貝利亞接任國家安全總局局長之後,國家安全總局的結構如下:
- 第1局,負責保衛政府。
- 第2局,負責秘密組織保衛工作。
- 第3局,負責反間諜工作。
- 第4局,負責在軍事領域的反間諜工作。
- 第5局,負責對外竊取情報。
- 第6局,負責對密碼的管理。
- 國家安全總局調查處,直屬於國家安全總局的部門。
Remove ads
歷任領導
國家安全總局的軍銜
內務人民委員部國家安全總局的軍銜 | ||
俄語名稱 | 漢語譯名 | 對應紅軍軍銜 |
генеральный комиссар ГБ | 國家安全總委員 | 蘇聯元帥 |
комиссар ГБ 1-го ранга | 國家安全一級委員 | 一級集團軍級指揮員 |
комиссар ГБ 2-го ранга | 國家安全二級委員 | 二級集團軍級指揮員 |
комиссар ГБ 3-го ранга | 國家安全三級委員 | 軍級指揮員 |
старший майор ГБ | 國家安全機關上校 | 師級指揮員 |
майор ГБ | 國家安全機關少校 | 旅級指揮員 |
капитан ГБ | 國家安全機關大尉 | 上校 |
старший лейтенант ГБ | 國家安全機關上尉 | 少校 |
лейтенант ГБ | 國家安全機關中尉 | 大尉 |
младший лейтенант ГБ | 國家安全機關少尉 | 上尉 |
сержант ГБ | 國家安全機關中士 | 中尉 |
Remove ads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