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軍機大臣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军机大臣列表
Remove ads

軍機大臣列表,旨在列出中國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歷任軍機大臣。軍機大臣雅稱為「樞密」,屬於任務性質,而非定製官銜,無品階可言,擔任者亦無俸祿。

Thumb
乾清門外西側內右門以西,隆宗門內北側,坐北向南的廬房面闊十二間,進深兩間,自東向西分別為:侍衛值宿房(東四間)、軍機處大臣值房(中四間)、內務府大臣辦事處(西四間)。現東四間的原侍衛值宿房內設有「軍機處史料展」,中四間的軍機處大臣值房為原狀陳列。

雍正帝初為指揮青海戰事之需要,於雍正七年(1729年)設立軍需房;後形成「辦理軍機處」,沿為定製,負責輔佐皇帝處理軍國大政。雍正時首任軍機大臣為和碩怡賢親王胤祥,恩遇最隆[1]。自軍機處設立,軍機大臣在雍正後期,曾取代內閣大學士成為清朝事實上的宰相,但與宰相職務不同的是此為沒有任何品階的非定製職銜;直到清末官制改定,理論上其功能為新內閣所取代,然而清末宣統三年(1911年)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原亦為領班軍機王大臣。

軍機大臣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充任,無定員,一般六、七人。其中資歷最深者為「首席軍機大臣」,或稱「領班軍機大臣」,但沒有正式的名義;入值軍機時按資歷深淺的分別稱「軍機處行走」、「軍機大臣上行走」、「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三種;「軍機處行走」名目從嘉慶後期起即極少使用,僅恭親王奕訢以議政王入值軍機時使用過一次。

Remove ads

雍正年間

雍正七年(1729年),清軍大舉征伐西北兩路,六月初十(7月5日)正式設立軍需房隆宗門內北側[2],選內閣中謹慎縝密者入值,以處理緊急軍務。旋即改稱「辦理軍需處」或「軍需處」,再改稱「辦理軍務處」[3]、「軍機房」[4]。雍正八年(1730年),始稱「軍機處」[5],以張廷玉蔣廷錫馬爾賽入值辦理一切事務[6],成為定製。雍正十年(1732年)三月,正式定名「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乾隆帝即位後,以西北軍事底定,撤除軍機處,改設「總理事務處」兼理軍機事務,以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保和殿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為總理事務王大臣,原軍機大臣訥親徐本班第索柱豐盛額海望莽鵠立納延泰改在總理處「協辦總理事務」或「差委辦事」。

更多資訊 紀年, 領班軍機大臣 ...
Remove ads

乾隆年間

乾隆帝即位後,以「寬猛相濟」理念施政,先後平定新疆蒙古,並大興文字獄、編寫《四庫全書》。還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人口不斷增加,在乾隆末年時突破了三億大關,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統治期間與康熙雍正三朝合稱「康雍乾盛世」。乾隆在位後期,寵信和珅等奸臣,朝政日益貪污腐敗,各地發生民變。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子顒琰,為太上皇,但依然「訓政」,在宮內仍然沿用乾隆年號,仍為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直至嘉慶四年(1799年)初駕崩。

乾隆二年十一月廿八日(1738年1月17日),准總理事務王大臣解職,復設「辦理軍機處」,以鄂爾泰、張廷玉、訥親、海望、納延泰、班第入值。

更多資訊 紀年, 領班軍機大臣 ...
Remove ads

嘉慶年間

嘉慶是清仁宗顒琰在位年號。嘉慶帝在位前四年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嘉慶帝掌權後,肅清吏治,懲治貪官和珅等人。然而在位後期,貪污問題更加嚴重。嘉慶帝在位期間,清朝發生了白蓮教之亂天理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嘉慶帝與其子道光帝統治期間,清朝政治危機日益嚴重,史稱「嘉道中衰」。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1820年9月2日),嘉慶帝死於承德避暑山莊,遺詔傳位於次子綿寧。

更多資訊 紀年, 領班軍機大臣 ...

道光年間

道光清宣宗旻寧在位年號。道光帝即位後,本人力行節儉,勤於政務,並進行整頓吏治,整厘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之亂,嚴禁鴉片,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然而清朝已經積重難反,國勢進一步衰落。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進行虎門銷煙,次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由於道光帝戰守無策,時和時戰,再加上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清朝戰敗於英國,並與英人簽訂近代中國的首條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及開放五口通商,被視為中國近代史的開始。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在圓明園去世,遺詔傳位於四子奕詝。

更多資訊 紀年, 領班軍機大臣 ...
Remove ads

咸豐年間

咸豐清文宗奕詝在位年號。咸豐帝即位後勤於政事,對朝政進行大幅度改革。然而此時,清朝在內發生太平天國運動,在外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最後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清朝以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場。隨後為扭轉內外交困的局面,清朝開始洋務運動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豐帝崩於承德避暑山莊,遺詔以皇子載淳即位。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八大臣。此後,慈禧太后慈安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祺祥政變,開啟了慈禧太后統治清朝的歷史。

更多資訊 紀年, 領班軍機大臣 ...
Remove ads

同治年間

同治清穆宗載淳在位年號,其在位初期由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垂簾聽政,隨後大權逐步滑入慈禧太后之手。在此期間,清朝鎮壓太平天國捻軍等各地民變,並大力開展洋務運動,清朝一時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親政,次年十二月初五(公曆1875年1月12日)崩於紫禁城養心殿。由於同治帝無子,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即位,兩宮皇太后繼續垂簾聽政。

更多資訊 紀年, 領班軍機大臣 ...
Remove ads

光緒年間

光緒清德宗載湉在位年號。 因同治帝無子,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後由慈禧太后一人垂簾。在此期間,發生中法戰爭,前期由於清軍戰敗,慈禧太后將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大臣全部斥退,史稱「甲申易樞」。光緒十五年(1889年),光緒帝親政,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光緒二十年(1894年),發生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告終。隨後,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定勢力範圍。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但卻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鎮壓,從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此後又發生八國聯軍侵華,清朝被迫簽訂《辛丑條約》,內外危機進一步加重。為緩解危機,慈禧太后不得不開展清末新政預備立憲等措施。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遭毒殺,次日慈禧太后亦崩。

更多資訊 紀年, 領班軍機大臣 ...
Remove ads

宣統年間

宣統為清朝第十二個皇帝、末代皇帝溥儀的在位年號,溥儀為清宣宗曾孫、醇親王載灃之子。宣統帝即位時年僅三歲,其父載灃為監國攝政王。在此期間,清朝立憲運動聲勢愈發浩蕩,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也在國內頻頻發動暴動。宣統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清政府宣佈廢除軍機處,嘗試建立責任內閣制,史稱「皇族內閣」。同年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隨後全國各地紛紛響應,中華民國建立,清朝統治土崩瓦解;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滅亡。

更多資訊 紀年, 領班軍機大臣 ...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