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利西昌斯克戰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利西昌斯克戰役是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烏克蘭東部攻勢頓巴斯戰役中的一場軍事交戰。[5][6] 截至2022年5月,利西昌斯克及其雙子城北頓涅茨克成為盧甘斯克州唯二不受俄羅斯控制的較大城市。[7] 俄羅斯軍隊於5月對北頓涅茨克發動了進攻,在那裏發生了激烈的戰鬥,直到6月底烏克蘭軍隊撤出該市。[8] 隨後戰鬥繼續,俄羅斯軍隊開始越過頓涅茨河進攻利西昌斯克。[9]
俄羅斯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LPR)宣布,他們的部隊已於7月2日至3日佔領了利西昌斯克,儘管烏克蘭最初否認佔領該市。但在7月3日,烏克蘭總參謀部承認,他們的部隊已經撤出該市,「以拯救烏克蘭守軍的生命」。[10][11][12][13]
利西昌斯克是盧甘斯克州最後一個被佔領的烏克蘭據點,之後俄羅斯聲稱完全控制了盧甘斯克州。[14]
Remove ads
背景
![]() | 此條目可參照烏克蘭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2年6月1日) |

北頓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這兩個城市沿頓涅茨河隔岸相望。山頂城市利西昌斯克位於頓涅茨河西岸,為烏克蘭守軍提供了高地。[15] 2022年4月11日,俄羅斯軍隊用重炮炮擊了利西昌斯克,摧毀了四所房屋,造成一人死亡,另有三人受傷。[16] 到5月10日,利西昌斯克和北頓涅茨克已成為整個盧甘斯克州僅存的烏克蘭據點。[15] 在北頓涅茨克戰役中,連接這兩座城市的三座橋樑被摧毀,為烏克蘭守軍提供了更好的防禦位置,以抵禦俄羅斯在河對岸的進攻。[17]
6月23日,俄羅斯在南部完全突破,贏得了托什基夫卡戰役[18]並在利西昌斯克以南取得重大進展。6月22日,俄羅斯軍隊攻佔了洛斯庫蒂夫卡、米爾納多利納、拉伊-亞歷山德里夫卡和皮德林斯耶。[19][20]23日,俄羅斯軍隊包圍了希爾斯凱和佐洛特,並在第二天聲稱已經完全佔領了這兩個城鎮。[21][22] 25日,俄羅斯軍隊佔領北頓涅茨克。[23]隨着俄羅斯在南部的突破和在北頓涅茨克的勝利,俄羅斯注意力轉移到了利西昌斯克。
Remove ads
經過
北頓涅茨克克淪陷後,利西昌斯克成為烏克蘭控制下的盧甘斯克州最後一個主要城市。親俄分離主義者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LPR)的軍事部隊與俄羅斯步兵並肩作戰,並得到俄羅斯炮火和空襲的支持。烏克蘭國民警衛隊第4快速反應旅強調,利西昌斯克的防禦陣地比北頓涅茨克的防禦陣地更具防禦能力。
6月25日,俄羅斯和分離主義部隊開始從南部進入利西昌斯克,並於同一天抵達該市郊區的一個礦場和一家明膠廠。根據戰爭研究所(ISW)的說法,美國太空總署的資源管理系統火災信息也顯示了明膠工廠的「熱異常」,證實了那裏的軍事活動報告。[24] 6月26日,塔斯社報道稱,俄羅斯和分離主義勢力已從五個方向進入該市,並正在切斷烏克蘭各部隊的聯繫,但該報道當時無法獨立核實。烏克蘭總參謀部表示,俄羅斯的密集空襲和炮擊旨在切斷利西昌斯克與南部的聯繫,但沒有提及分離主義分子進入該市。已下令疏散平民,一名在波克羅夫斯克接受採訪的逃離平民稱利西昌斯克的局勢「令人恐怖」。[25][9]
6月27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稱,隨着俄羅斯軍隊在利西昌斯克取得進展,利西昌斯克的平民被敦促立即離開。據報道,該市民眾拍攝的視頻片段表明,一些平民不願離開自己的家園,願意留下來,無論誰控制了這座城市。烏克蘭利西昌斯克軍事管理局表示,仍有1萬至1.5萬人滯留,每天只有約50人撤離。與此同時,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軍官聲稱,他們已經切斷了烏克蘭軍隊從該市的兩條撤離路線。[26] 俄羅斯軍隊進入了位於市中心西南約10公里處上卡姆揚卡的利西昌斯克煉油廠,並鞏固了他們的陣地,包括設立了炮兵哨所。[27][與來源不符]
6月28日,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駐俄羅斯大使羅迪恩·米羅什尼克聲稱,利西昌斯克的烏克蘭軍隊已開始撤出該市。戰爭研究所理論上認為,他們正在向塞維爾斯克、克拉馬托爾斯克和斯拉維揚斯克更具防禦能力的陣地進行戰鬥撤退。[28]
6月29日,烏克蘭盧甘斯克州州長謝爾蓋·蓋達伊表示,俄羅斯部隊已進入利西昌斯克郊區,但否認市中心發生衝突,駁斥了俄羅斯宣傳等說法。他補充說,這座城市正受到來自多個方向的襲擊。據報道,烏克蘭蘇-25和蘇-24戰鬥轟炸機蘇在利西昌斯克地區進行了「多達10次空襲」,襲擊了俄羅斯和盧甘斯克人民軍後勤中心、燃料庫和裝甲戰車。[29]烏克蘭總參謀部表示,俄羅斯對利西昌斯克煉油廠進行了空襲,據報道,該煉油廠正在進行地面交戰。[30]

6月30日,謝爾蓋·蓋達伊表示,該市郊區進入「戰鬥高峰」,俄羅斯「不斷」炮擊,並多次發動地面襲擊。英國國防部在其每日情報公報中表示,衝突很可能集中在煉油廠周圍,烏克蘭在市中心的部隊正在堅守陣地。[31]烏克蘭總參謀部表示,俄羅斯人在煉油廠地區的襲擊中取得了「部分成功」,並控制了工廠的東南部和西北部。俄羅斯對煉油廠東北部托波利夫卡托波利夫卡村、沃夫喬亞里夫卡和小梁贊采韋鎮的襲擊「部分成功」;托波利夫卡到利西昌斯克的公路被俄羅斯的炮火控制。[32]天空新聞的一篇報道強調了俄羅斯對利西昌斯克的「令人震驚的濫殺濫傷」炮擊,並描述了該市的地面情況。記者亞歷克斯·克勞福德稱這座城市「面目全非」,並援引當地一名警察的話報道稱,該市60%的地區已成為廢墟。「第24旅第46營」在一個隱蔽的掩體內保衛了利西昌斯克煉油廠,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由於城市補給中斷,留在城市的平民不得不從附近的湖泊取水,並等待援助經銷商的食品包裹。克勞福德採訪的一些平民將他們的處境歸咎於烏克蘭和西方政府,而不是俄羅斯,這反映出該地區「並非微不足道」的親俄分裂情緒。[33]
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羅迪恩·米羅什尼在Telegram中表示,利西昌斯克正受到來自四個方向的襲擊,並聲稱俄羅斯部隊在頓涅茨河右岸建立了一個「寬闊的橋頭堡」,並已抵達利西昌斯克直升機場。「從那裏,他們以相當寬的鋒面向西南方向向市中心移動。」這些說法當時沒有得到獨立證實。[34]
截至7月1日,俄羅斯國防部表示,其部隊已經佔領了該市郊區的礦山和明膠廠,以及西北部的普里維利亞,作為包圍的一部分,同時繼續試圖切斷利西昌斯克至巴赫穆特高速公路。俄羅斯人聲稱,烏克蘭人在該地區遭受了越來越多的逃兵和重大損失,其中一天內有120多名士兵在一個村莊喪生。[35][36]
Remove ads

7月2日,州長謝爾蓋·蓋達伊再次注意到對利西昌斯克的持續「高密度」炮擊,但試圖強調俄羅斯在上卡姆揚卡和明膠廠方向的兩次進攻被擊退。[37]俄羅斯支持的分離主義分子聲稱,在佔領了「最後的戰略高地」後,他們已經完成了對該市的包圍,而烏克蘭國民警衛隊表示,激烈的衝突仍在繼續,但該市「沒有被包圍」。隨後,據報道,俄羅斯軍隊已抵達利西昌斯克市中心。[38][39]
7月2日晚些時候,分離主義者宣布他們的部隊已經佔領了這座城市,[11] ISW也證實了這一點,稱此次攻佔可能發生在烏克蘭軍隊撤離之後。ISW稱烏克蘭否認佔領該市是「過時或錯誤的」。[10]報道這場戰爭的國防博主羅伯特·李在推特上發布了車臣士兵在利西昌斯克行政大樓外的視頻。親俄消息人士還在推特上發布了一段蘇聯勝利旗在同一建築廢墟中的視頻,還有一段居民在該市「陣亡士兵紀念館」放置蘇聯國旗的視頻,進一步證實了俄羅斯的被俘說法。[40][41]
7月3日,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的顧問奧列克西·阿雷斯托維奇承認,利西昌斯克有被俄羅斯人佔領的危險。盧甘斯克州長謝爾蓋·蓋達伊表示,這座城市遭到了「令人費解的殘酷戰術」的襲擊,俄羅斯人在損失中「頑強前進」。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通知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俄羅斯和盧甘斯克人民軍已經完全控制了這座城市,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表示正在「清除烏克蘭民族主義者」。觀察人士指出,利西昌斯克的淪陷意味着俄羅斯已經實現了奪取整個盧甘斯克州的戰略目標,這是其奪取整個頓巴斯的更大目標的一部分。[42][41][43][44]
7月3日晚些時候,烏克蘭總參謀部證實,他們的部隊已從利西昌斯克撤出,[45]然而,澤連斯基總統否認該市已被完全佔領,他說:「……我們不能肯定地說利西昌斯克處於(俄羅斯)控制之下。利西昌斯基郊區的戰鬥正在激烈進行。」[46][47]
戰後
利西昌斯克淪陷後,俄羅斯宣布完全控制整個盧甘斯克州,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下令暫緩在該戰線作戰戰士的戰鬥。然而,盧甘斯克州長謝爾蓋·蓋達伊否認該省全境已被攻佔,並表示在通往西弗斯克的路上,利西昌斯克西郊的村鎮仍在發生衝突。[48][49][50]
9月10日,謝爾蓋·蓋達伊聲稱,烏克蘭軍隊在反攻中挺進利西昌斯克郊區,以解放該市。[51][查證請求],儘管這一點沒有得到證實。 然而,烏克蘭和ISW聲稱烏克蘭控制了比洛霍里夫卡,[52] 並引發第二次比洛霍里夫卡戰役。
傷亡
截至5月25日,對利西昌斯克的戰鬥和炮擊已造成150名平民死亡。[53]
6月27日,俄羅斯對一條水渠襲擊造成至少8名平民死亡,42人受傷。[54]盧甘斯克州州長謝爾蓋·蓋達伊表示,大量在襲擊中受傷的人不得不接受手術,失去了四肢。他還報告說,這次襲擊是用集束炸彈實施的,國際法禁止使用集束炸彈(儘管俄羅斯和烏克蘭都不是《集束彈藥公約》的締約國)。據蓋達伊稱,俄羅斯人被指控在利西昌斯克附近使用的另一種違禁武器是殺傷人員地雷。[55]這些說法當時沒有得到獨立的證實。
截至6月28日,利西昌斯克仍有15000名平民。入侵之前有9.5萬人居住在這座城市。[55]
分析
BBC防務記者喬納森·比爾觀察到,烏克蘭守軍最初希望利西昌斯克提供的地理高地能提供天然的強大防禦,但俄羅斯從南部、北部和東部對該市的包圍,以及戰術層面的優勢火力,促使烏克蘭軍隊在完全包圍之前撤離。比爾還指出,烏克蘭官員在7月3日對該市的戰鬥「異常沉默」,可能出於行動安全原因不想廣播任何戰術撤退。[56]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