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刺吻蟲屬
史前海洋节肢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邦氏刺吻蟲(學名:Mieridduryn bonniae)是刺吻蟲屬(學名:Mieridduryn)的唯一物種,屬於節肢動物門、恐蝦綱的一員。[1]該物種可能屬於歐巴賓海蠍科(包含歐巴賓海蠍[2]、猶他黎女蟲[3]和可能還有肌蟲屬[4]),其分類位置尚不確定。其生活在奧陶紀中期時期的英國威爾斯,是少數存活至寒武紀之後的恐蝦綱物種之一。[1]其身上具有類似放射齒目物種的特徵[5],這些結構可能屬於趨同演化。[1]
Remove ads
發現
刺吻蟲的化石發現於英國西威爾斯吉爾溫火山地層(Gilwern Volcanic Formation)的城堡山岸。該地層最初只發現海綿化石,後來陸續發現其他動物。刺吻蟲標本是在蘭德林多德威爾斯一處小型私人採石場發現,也是原本存放該標本的位置。現其存放在威爾斯國家博物館。奧陶紀時期,城堡山岸地層位於南半球的阿瓦隆尼亞大陸,目前僅發現一個編號為NMW.2021.3 G.7的正模標本,其保存了頭部和身體前半部分,長約13毫米,此成果由史蒂芬·帕茨(Stephen Pates)等人於2022年在《自然-通訊》發表。[1]
(上)圖是刺吻蟲的全身側視圖
(下)圖為刺吻蟲直向側視圖、俯視圖和腹側圖
命名
刺吻蟲的屬名Mieridduryn,由威爾斯語的「mieri」(荊棘、棘刺)和「duryn」(鈎吻)構成,意為「有棘刺的鈎吻」,而種小名「bonniae」則以採石場與化石收藏者的姪甥「Bonnie Douel」命名,自化石發現以來其家族一直支持當地化石研究。[1]
型態
該生物的頭部包含一個背部骨片、一個鈎吻(proboscis,頭部延伸的觸手狀構造)和一個帶硬板的口器。背部骨片邊緣呈圓形,長約2毫米。鈎吻長約3毫米,帶有環紋且在背緣規則排列著刺(每2至4個環間距約0.2毫米)。口器長約0.4毫米,配有大小一致的硬板。[1]
其身體帶有兩對附肢,其中背側附肢為扇鰭(flap,恐蝦綱物種用於游泳構造,類似魚鰭),下方附肢為葉足狀的腳,葉片呈半橢圓形、隨位置逐漸變小、近乎光滑,第一對葉片上覆蓋着平行排列的線狀支撐結構(strengthening rays),旁邊深色區域保存着從葉片背面向後凸出的「剛毛葉」(lamellae)。此外,葉足狀的腳呈三角形,表面帶有環紋,邊緣散佈着小刺。[1]該物種與許多放射齒目物種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構造,如線狀支撐結構和剛毛葉。[6]
分類
(左)圖是NMW.2021.3 G.8的化石照片和保存情況圖
(右)圖為NMW.2021.3 G.8的全身復原圖,其中白色和虛線部分為化石沒保存的部分
(右)圖為NMW.2021.3 G.8的全身復原圖,其中白色和虛線部分為化石沒保存的部分
城堡山岸也發現了一具保存完整的真節肢動物化石標本(編號 NMW.2021.3 G.8),研究人員稱之為「城堡山岸真節肢動物A」(Castle Bank euarthropod A)。該標本的頭部有兩塊位於鈎吻基部的側面骨片,其邊緣帶有三角形棘刺。頭部前端及鈎吻基部覆蓋着許多長度不到1毫米的梯形骨片,而鈎吻部分則與刺吻蟲相同,呈規律排列的刺。身體長約2毫米,呈彎曲狀、狹窄並略向後變細,表面有皺褶和扇鰭,末端由三角形刺狀邊緣構成尾扇。[1]
史蒂芬·帕茨等人提出的簡化系統發生樹 | ||||||||||||||||||||||||
|
Remove ads
2022年,史蒂芬·帕茨(Stephen Pates)等人發表了標本NMW.2021.3 G.7和NMW.2021.3 G.8,統稱為「城堡岸標本群」(Castle Bank specimens)。其中,NMW.2021.3 G.7被命名為刺吻蟲,而NMW.2021.3 G.8則稱為「城堡山岸真節肢動物A」。這兩具標本均有與歐巴賓海蠍類相似的特徵,例如頭部鈎吻、葉足狀腳以及身體背部的毛。帕茨等人對城堡岸標本群在系統發生樹上的位置提出兩種假設:[1]
資料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