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副黃昏鳥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副黃昏鳥屬(學名:Parahesperornis)是種生存於晚白堊世的史前不飛鳥。其存在時間可能很長,地理分布也很廣泛,但與黃昏鳥等近親相比化石較為稀少。已知遺骸來自北美中部,即堪薩斯州曾經為西部內陸海道淺灘的地區。化石僅出土於奈厄布拉勒組上段,時間處在距今8500至8200萬年的科尼亞克期—桑托期邊界前後。

亞氏副黃昏鳥(Parahesperornis alexi)化石長期被歸入標本YPM 1478,最初被描述為纖細黃昏鳥(Hesperornis gracilis),後移入單型屬哈格鳥(Hargeria)[1]。後來發現,哈格鳥的描述論文中誤將其正模標本當成KUVP 2287,即後來的亞氏副黃昏鳥正模標本[2]。儘管如此,對「哈格鳥」的分類單元描述仍為「纖細黃昏鳥」的專有描述,雖有錯誤但仍適用於其正模標本YPM 1478。後續研究者糾正了這一錯誤,並將哈格鳥重新歸入黃昏鳥[3]。
2017年提出亞洲黃昏鳥可能為副黃昏鳥的異名。
副黃昏鳥為黃昏鳥目成員,這是一群不會飛的有齒海鳥,生存於白堊紀[4]。該屬疑似續存至坎帕期,但不超過距今8000萬年。蒙古耐梅蓋特組(距今7600至6600萬年左右,可能為馬斯特里赫特期或晚坎帕期)發現過兩件非常相似的化石,出土於Tsagaan Kushu。兩者均為脛跗骨遠端,似乎更加類似黃昏鳥目(由於尺寸較小)尤其是副黃昏鳥屬。然而,這些化石無論如何都不具有很強的可鑑別性,且副黃昏鳥的多樣性仍是個謎。
2015年,一項物種水平的系統發育分析發現黃昏鳥目之間存在以下關係[5]。
黃昏鳥目 Hesperornithes |
| |||||||||||||||||||||||||||||||||||||||||||||||||||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