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劉海蟾
道教祖師,常見伴以或騎行蟾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劉海蟾(?—?),名操,字宗成,道號海蟾子,五代燕山人,是全真道全真五祖之一。
傳說
依照《神仙通鑑》,劉海蟾原名「劉操」,字「宗成」,後梁燕山人,遇到正陽祖師而學金丹,之後遇到呂洞賓而改名「劉玄英」、號「海蟾子」。
劉海蟾有《還丹破迷歌》、《還金篇》、《黃帝陰符經集解》等著作,與張無夢、種雲溪、陳希夷等為道友,弟子有張紫陽、董凝陽等。
劉海蟾的生平事跡,記載於道教典籍如《有象列仙全傳》、《呂帝聖蹟紀要》,以及野史、傳奇、戲劇、民間文學、小說等之中。
《呂帝聖蹟紀要》記載: 劉海蟾,初名操,字宗臣,燕山人。以明經擢甲第,仕遼爲盧龍司馬,累遷至相位。平昔好談性命,欽崇黃老。及劉守光僭稱燕帝,解印綬去,作詩曰:『拋離火宅三千口,屏去門兵百萬家。』遂改名玄英,號海蟾子,遍遊訪道。遇呂帝,授以金液還丹之要,乃遁蹟修眞,得成仙道。遊行塵市,遠汎秦川,陶眞太華,溷形靑城。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記載: 劉玄英,字宗成,號海蟾子。初名操,字昭遠,後得道改稱焉。燕地廣陵人也一雲大遼人。以明經擢第,仕燕主劉守光為相,素喜性命之說,欽崇黃老之教。一日忽有道人來謁,海蟾乃邀坐堂上,待以賓禮。問其氏族名字,俱不對,但自稱正陽子。海蟾順風請益,道人為演清靜無為之宗、金夜還丹之要。既竟,乃索鸚卵十枚,金錢十文。以一文置之幾上,累十卵於錢,若浮圖之狀。海蟾驚異之,嘆曰:危哉。道人曰:人居榮祿之場,履憂患之地,其危有甚於此者。復以盡其錢擘破為二,擲之,遂辭而去。海蟾因此大悟。是夜命家人設宴,棄擲金玉。翌早解印辭朝,易服從道,有詩云:拋離火宅三千指,屏去門兵十萬家。紀當時之實也。一日一遽辭燕地,遠泛秦川,陶真於泰華之前,遁邇於終南之下,韜光隱晦,人莫測其所以然。一云為燕丞相,一旦遽悟,棄官學道。後遇呂洞賓,得金丹之祕旨。自此往來終南泰華問。復結張無夢、種放,訪陳希夷先生,為方外友。亦問作詩,有詩集行於世。其詠修煉,則有還金篇行於世。後隱代州之鳳凰山。宋仁宗天聖九年,遊歷名山,所至多有遺邇。一日於州壽寧觀題古詩十齣,雲:醉走白雲來,倒提銅尾秉。引個碧眼奴,擔着獨壺瘦。自言秦世事,家住葛洪井。不讀黃庭經,豈燒龍虎鼎。獨立都市中,不受俗人請。欲攜霹靂琴,去上芙蓉頂。昊牛買十個,溪田耕半頃。種林釀白醞,總是仙家境。醉臥鬆陰下,閑過白雲嶺。要去即便去,直入秋霞影。仍自寫真其傍,撮襟書龜鶴齊壽四字,題雲:廣陵閑民劉某書。至鳳凰山來儀觀,亦自寫真,飛白清安福壽四字。所畫五星,惟土宿尚存。其所寫真,幅巾黃衣,右肩挑酒瓢,左肩提布囊,破綻處補之,氣鈞言澹,人望之知為有道者。又嘗於成都府青羊宮潑墨成壽山福海四字。二處相隔地里,壽寧至來儀僅兩舍,西蜀至代數千里,皆同日時而書之,以示分形散景、神變無方之妙。丹成屍解,有白氣自頂門出,化而為鶴,飛而沖天。《全真傳》雲:十二月二十四日降世,十一月二十七日上昇。不記何年。大元至元六年正月,褒贈海蟾明悟弘道真君。
元武宗加封「海陽嗣派九天扶正帝君」。
民間則因「劉海戲金蟾」之傳說稱其為劉海。
Remove ads
著作
《還丹破迷歌》等。
軼事
道教全真派全真五祖之一的劉海蟾喜歡將頭髮梳至額前,長度齊眉,故稱此種頭髮為「劉海」,後為了區別,改稱「瀏海」。
俗有「劉海戲金蟾,一步一吐錢」之說。 神話中,劉海蟾之親人為官甚貪,但因尚知修道,死後未被貶入地獄,被化作三足金蟾投入東海之中,歸龍王管轄。劉海蟾得道後,想要解救金蟾,以一串金錢釣三足蟾出海,(蓋因三足蟾性貪,見金錢便咬)負於肩上,是為「劉海戲金蟾」,而這金蟾(傳說中三足的蟾蜍名叫「金蟾」),走一步,能吐一枚銅錢。劉海蟾走到哪,就把錢撒到哪,周濟窮人,而劉海蟾也被視為有財神的能力。
據湖南常德的周新國考證,劉海戲金蟾這個故事,人物原型出自後梁燕山府的劉海蟾,後人把劉海蟾這個字號一分為二:劉海、蟾,又改為「劉海戲金蟾」。
湖南人稱劉海是湖南常德人,是個孝順母親的樵夫,後感動狐仙,共結連理,並經過一連串的傳奇之後才終於得道成仙。其故事經過民間各種演戲與說書,版本甚多。
參考文獻
- 《通俗編》
- 《列仙全傳》
- 《金蓮正宗記》
-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
-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