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劉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劉綎(1552年—1619年4月18日),字省吾,江西南昌人。明朝後期大將,遼陽總兵。軍紀嚴明,據說其使用重達120斤的鑌鐵大刀,且舞動如風,故綽號「劉大刀」。
生平
劉綎是南京中軍都督同知劉顯之子[1],狀貌魁岸,勇敢有父風,承蔭任指揮使。[2][3]萬曆初年,隨父討伐九絲蠻(今四川省敍永境),衝鋒在前,率先登城抓獲蠻人首領阿大。被提升為雲南以東守備,改任南京小教場坐營。
萬曆十一年(1583年),劉綎因征討緬甸王南達勃因(莽應里)而成名,與鄧子龍大破緬軍於姚關以南,大小十餘戰中斬首一千六百有餘,並招撫孟養、木邦、孟密、隴川各土司。[4]曾以援朝副總兵身份參與萬曆援朝戰爭[5],打敗小西行長等率領的日本軍隊,屢立戰功,最初其軍紀嚴明受到朝鮮人好評[6],但後來漸不克終[7];在朝鮮人記錄中,劉綎當時雖然只是副總兵卻受到諸將愛敬,在援朝諸將中稱勇敢善用兵第一[8]。他給加藤清正寫過勸降書。
播州之役時積有大功,但因曾收取楊應龍賄賂而被言官彈劾去職,後敍功至五軍都督府左都督。萬曆三十六年,雲南阿克反,朝廷重新起用劉綎為四川總兵,任內督諸將攻,大破諸惈,斬首三千三百有奇,但因蜚語誹謗,最終被革去官職[9]。
Remove ads
萬曆四十六年四月,因應朝廷預備東征後金政權,朝廷重新原官起用劉綎,並添注五軍都督府僉書。[10]當時劉綎自念年老,已不願做官,因而看見羽音催文時長吁愁歎。[11]當出發時,由於長年失勢,劉綎帳下賓客和壯士很多早就離去了,因此當劉綎再號召各人時,願意追從者不過七百餘人、馬八十餘匹,劉綎本想緩後出關,但最終不果。[12][13][14]後來,當劉綎得知朝鮮光海君猶疑不願出兵相助時,又寫信責以大義,最終使其承諾出兵。[15]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與後金薩爾滸之戰,楊鎬分兵四路進兵,由四個總兵官率領,進攻赫圖阿拉。四路軍為山海關總兵杜松、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和遼陽總兵劉綎,以杜松部為主力。劉綎驍勇善戰,但與楊鎬素不和,被派往東路,孤軍深入。收到楊鎬的催兵令箭令箭後[16],劉綎從寬奠出發[17],後與朝鮮軍都元帥姜弘立、副元帥金景瑞部一萬三千人在亮馬佃會合後,開始一路向赫圖阿拉城推進。[18]進兵期間,劉綎向姜弘立抱怨道「楊爺(楊鎬)與俺,自前不相好,必要致死,俺亦受國厚恩,以死自許」,又說「兵家勝算,唯在得天時、得地理利、順人心而已。天氣尙寒,不可謂天時也,道路泥濘,不可謂得地理利,而俺不得主柄,奈何?」;而朝鮮人也觀察到劉綎南路軍器械簡陋,全無火器,只能依賴朝鮮軍。[19]
其後,東路軍後來一路直取牛毛寨、馬家寨,砍斬獲真夷八十五級、生擒夷漢八十八名、夷器二十件、牛馬五十八匹。後來又有精兵五百餘騎與戰,劉綎部與朝鮮兵均有斬獲。[20][21]但劉綎部在進軍途中一直受到天氣和運糧不及的問題所困。[22]後來,西路主力山海關總兵杜松遇伏慘敗,全軍覆沒,繼而北路馬林敗逃開原。楊鎬得知兩路敗報,急檄收回李如柏、劉綎兩軍。但劉綎部已深入三百里至深河,直入棟鄂路。努爾哈赤更派人假扮杜松軍使者,說杜松已到赫圖阿拉城,催促劉綎前進,劉綎不知是計,輕兵冒進至阿布達里岡,改為單列進軍。[23]貝勒阿敏指揮八旗鐵騎勁旅,設伏於富車成功全滅遊擊喬一琦前軍[24][25];劉綎見前軍不利,督兵前進殺入山谷,結果代善率八旗兵彌滿山野而來,蹂躙廝殺間劉綎雙臂受傷,被削去半個面頰,猶手刃數十人,最後戰死[26],東路明軍幾乎全軍覆沒。[27][28]
天啟初,朝廷追贈劉綎少保,世蔭子孫指揮僉事,立祠曰「表忠」。清朝追諡忠壯。[29]
評價
《朝鮮王朝實錄》「劉副總以將家子,結髮征戰,似非易言之將。而掣肘於經略,提督不得一試之於逐殺之場,其可惜也。」
《明史》:「綎於諸將中最驍勇。平緬寇,平羅雄,平朝鮮倭,平播酋,平惈,大小數百戰,威名震海內。」、「劉綎勇略冠諸將,勞最多,其後死事亦最烈。」
《明史鈔略》:「悲哉,劉將軍之死也!將軍生平慓悍嗜殺,不能無財物婦女之好。跡其所為,亦未必出韓忠獻、岳忠武右也。而天下望之,不管方叔、召虎,朝廷倚重之亦然。」
軼事
劉綎所用刀一百二十斤,馬上輸轉如飛,軍中號為「劉大刀」[30]。又有姬妾二十餘人,都是燕、趙一時之選,皆善走馬彈械。綎每出巡,諸姬戎裝穿小皮靴,跨善馬,為前導。四力士共舉刀架繼之,綎在其後[31]。
家族
父親劉顯,官至都督。弟劉相,官至守備[32]。繼妻羅氏。長子劉佶,還有兒子劉佐、劉應襲、劉信、劉大德、劉之鼎等。[33][34]
紀念
延伸閱讀
[編]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