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勿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勿吉
Remove ads

勿吉中古漢語擬音:miut kit),遼金時期稱為「兀惹」,元明時代稱為「兀者」,即清代所稱的「窩集」,在滿語通古斯語系語言中意為森林,指森林中的部族。[1]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代,對高句麗以北(今天的中國東北地區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等地區)的狩獵民族的統稱為勿吉。[2]

Thumb
5世紀勿吉在東夷諸國的位置。

《魏書·勿吉傳》稱之為「舊肅慎國也」,說明勿吉也曾是肅慎的一部分。肅慎曾與之並存一段時間,居住地與夫余豆莫婁相近,主要是松花江兩岸。分布位置具體在松花江東流段和北流段,即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的廣大地區,中心區域在松花江與嫩江交匯處的松花江丁字形大曲折一帶。勿吉人在松花江流域定居後,起初被挹婁役屬。挹婁人在長年征戰中消耗了本部的實力,難於駕馭舊肅慎地的各部落。5世紀初,勿吉進入奴隸制社會,松花江一帶的勿吉人擺脫了挹婁的控制,佔據了肅慎和挹婁之故地。[3]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勿吉人滅夫余國,之後其轄境南與高句麗相接。勢力最盛時,北起黑龍江,南抵長白山,西至洮兒河源。[4]

勿吉人主要以狩獵和採集為生,南北朝以後農業的比重有所增加,使用鐵器,種植有粟、麥、稷和葵,採用中原人早已淘汰的偶耕。勿吉人善「捕貂」,此外還學會了「嚼米釀酒」。不過其始終仍保持着森林狩獵民族的生活方式。《魏書·勿吉傳》記載:「其地下濕,築城穴居,屋形似冢,開口於上,以梯出入。」[3]

勿吉各部落各有君長,雖不相統一,但在東夷各部族中卻最為強悍。[2]初有數十部,後逐漸發展為粟末(今松花江)、白山(今長白山)、伯咄(即伯都訥,今扶餘市)、安車骨(今阿什河)、拂涅(今牡丹江一帶)、號室(今綏芬、穆倫二河流域)、黑水(今黑龍江下游)7大部。隋唐時被稱為「靺鞨」。[4]

北魏延興年間開始遣使中原,前後與北魏、北齊交往達37次之多。[4]延興年間(471年-476年)勿吉遣使乙力支朝獻北魏。太和(477年-499年)初,乙力支朝獻北魏,貢納500匹。太和九年(485年),勿吉遣使侯尼支朝獻。明年(486年)入貢。太和十二年(488年),勿吉遣使貢納楛矢方物。太和十七年(493年),遣使人婆非等500餘人朝獻。景明四年(503年),遣使候力歸朝貢。東魏興和二年(540年)6月、遣使石久雲貢納方物,至武定年間(543年-550年)路途斷絶。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