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包頭巾 (髮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包头巾 (发饰)
Remove ads

包頭巾包頭[1]:328包髻[2][3]包髻兒[4]:58漢服首服中常見的成年女性髮式。

Thumb
元代《太平風會圖》裏包頭巾的漢族女子。

這種用一類布巾包裹髮髻的髮式,在宋代即是常見。明朝小說《東京夢華錄》載,中等說媒人者戴冠子,黃包髻。山西省太原市晉祠彩塑中亦有這種髮式。包髻的特徵在於布巾的包裹技巧。將布巾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雲等物狀,並飾以鮮花、珠寶等裝飾物,最終形成一種簡潔樸實,又不失為精美大方的髮式[3]。元代,包髻亦成為一種單獨的髮飾[2]。到明代,這種布巾形式的髮飾已是婦女流行的髮飾。至清初,演變出鈿子[1]:328

同名異物

明代小說《金瓶梅詞話》中使用「包髻兒」、「扎包髻兒」一類詞語。「包髻兒」所指的髮髻樣式是「將紅繩、花枝乃至等飾物包紮或插綴於髻上或鬢間」,使髮髻顯得「蓬鬆俏麗,吸引人的眼球」。不使用布巾。這種髮飾本作「寶髻」,初為年輕婦女所用。正德年間之後,因男風盛行,青年男性特別是孌童男妓多喜歡梳這種髮飾。《金瓶梅詞話》使用這種詞語時,多是描寫孌童、男妓的男扮女裝的特點[4]:57—58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