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十面埋伏 (樂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十面埋伏》又名《淮陰平楚》,是一首古代琵琶樂曲,表現的是楚漢相爭中以漢軍為主觀描寫垓下之戰的情景。與《春江花月夜》並稱為琵琶古曲「一文一武」的代表樂曲。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5月27日)  | 
此曲最早出現在明代,名為《楚漢》,流行於嘉靖、萬曆年間。樂譜最早見於華秋蘋著1818年出版的《琵琶譜》收入此曲,名《十面》,共10段,後來的《瀛州古調》名《十面埋伏》流傳至今。
全曲分13個段落,可歸三部分:第1至第5段為第1部分,第6至第8段為第2部分,第9、10段為第3部分,第11至第13段雖為原譜,但現代一般奏至第10段止。
- 列營
 - 吹打
 - 點將
 - 排陣
 - 走隊
 - 埋伏
 - 雞鳴山小戰
 - 九裏山大戰
 - 項王敗陣
 - 烏江自刎
 - 衆串凱
 - 諸將爭功
 - 得勝回營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