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斯拉夫內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南斯拉夫內戰(英語:Yugoslav Wars)(1991-2001)是發生在原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境內的一系列種族衝突、獨立戰爭及武裝叛亂。這些衝突導致自1991年中開始的南斯拉夫解體,也由此進程所引發——該國最終分裂為六個與其原加盟共和國對應的獨立國家: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黑山、塞爾維亞以及馬其頓(現稱北馬其頓)。南斯拉夫聯邦各加盟共和國因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相繼宣布獨立,而新成立國家內部民族矛盾未能化解最終引發戰爭。雖然多數衝突通過達成包含國際社會全面承認新國家條款的和平協議而告終,但戰爭仍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並對該地區經濟造成嚴重破壞。[1]
在南斯拉夫解體的初始階段,南斯拉夫人民軍(JNA)曾試圖通過清除各共和國政府中的民族主義分子來維護國家統一。然而該軍隊日益受到斯洛波丹·米洛舍維奇的影響,其政府以塞爾維亞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取代了日漸衰弱的共產主義體系。南斯拉夫人民軍逐漸失去了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波斯尼亞克人和馬其頓人的支持,最終演變為僅由塞爾維亞人和黑山人組成的武裝力量。根據聯合國1994年報告,塞族勢力並非旨在恢復南斯拉夫,而是企圖通過奪取克羅地亞和波黑部分領土建立「大塞爾維亞」。其他領土收復主義運動也與南斯拉夫戰爭產生關聯,例如「大阿爾巴尼亞」(試圖合併科索沃,後經國際斡旋放棄)以及「大克羅地亞」(試圖吞併黑塞哥維那部分地區,1994年通過《華盛頓協議》放棄)。[2][3][4][5][6][7][8][9][10][11][12]
南斯拉夫戰爭常被描述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最致命的武裝衝突之一,其顯著特徵包括系統性戰爭罪行:種族滅絕、危害人類罪、大屠殺和戰爭時期的性暴力。波斯尼亞大屠殺是自納粹德國軍事行動以來,歐洲首個被正式定性為種族滅絕的戰爭事件,主要實施者此後均被以戰爭罪起訴;為起訴衝突期間所有戰犯,聯合國在荷蘭海牙設立了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ICTY)。根據國際轉型正義中心數據,南斯拉夫戰爭造成約14萬人死亡,而人道主義法律中心的統計顯示至少13萬人傷亡。這場持續十年的衝突還引發了嚴重的難民危機與人道主義災難。[13][14][15][16][17]
Remove ads
名稱
南斯拉夫戰爭還有以下別稱:
- "巴爾幹戰爭"
- "前南斯拉夫戰爭/衝突"[18]
- "南斯拉夫解體/繼承戰爭"
- "第三次巴爾幹戰爭":英國記者米沙·格倫尼著作標題中曾使用該術語,暗指1912年至1913年發生的兩次巴爾幹戰爭。不過,亦有當代歷史學者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才是前兩次巴爾幹戰爭的直接延續,因而將此術語用於指代一戰。[19][20]
- "南斯拉夫內戰"、"南斯拉夫國內戰爭"等表述
背景

南斯拉夫王國於一戰後建立,其人口以信奉基督教的南斯拉夫民族為主,同時國內也存在相當規模的穆斯林群體。南斯拉夫各民族間的衝突最初表現為20世紀20年代初圍繞君主立憲制的緊張態勢,隨着1928年克羅地亞政治家斯捷潘·拉迪奇遇刺,塞克兩族矛盾在20年代末升級為暴力衝突。至1941年南斯拉夫遭軸心國入侵,軸心國扶持克羅地亞法西斯組織烏斯塔沙(成立於1929年)建立克羅地亞獨立國,克羅地亞獨立國通過集中營處決及境內系統性大規模暴行,對塞爾維亞人、猶太人和羅姆人實施種族滅絕。[21]
以塞爾維亞人為主的組織切特尼克是由南斯拉夫保皇派及塞爾維亞民族主義運動建立的游擊武裝,對穆斯林和克羅地亞人實施了大規模暴行,多位學者認定其行為構成種族滅絕;該組織同時支持恢復塞爾維亞君主制並主張建立南斯拉夫聯邦。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則吸引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波斯尼亞人等各族群加入,但其也曾參與大規模屠殺行為。1945年,約瑟普·布羅茲·狄托領導建立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FPRY),其強硬的威權統治有效壓制了國內民族主義運動。[22][23][24]
狄托於1980年逝世後,南斯拉夫聯邦的六個共和國之間的關係日趨惡化。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和科索沃希望獲得更高程度的自治權,而塞爾維亞則試圖強化聯邦中央權力。當各方共識方案顯然無法達成時,斯洛文尼亞與克羅地亞開始走向獨立。雖然南斯拉夫的緊張局勢自1980年代初持續升溫,在1989年東歐共產主義陣營瓦解的困局中,南斯拉夫各民族的民族主義情緒持續高漲。至1990年代初,南斯拉夫聯邦已失去有效統治能力:聯邦主席團由六個共和國、兩個自治省及南斯拉夫人民軍的代表組成,而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層出現分裂。

伏伊伏丁那、科索沃和黑山的代表被替換為塞爾維亞總統斯洛波丹·米洛舍維奇的支持者。塞爾維亞由此獲得了南斯拉夫聯邦主席團八票中的四票,並能夠嚴重影響聯邦的決策,因為其它各共和國均僅有一票。當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主張推行多黨制時,米洛舍維奇領導的塞爾維亞卻要求實行更加中央集權的聯邦體制,並謀求塞爾維亞在其中的主導地位。
在1990年1月召開的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聯盟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以塞爾維亞代表為主導的大會同意廢除一黨制。然而,塞爾維亞共產主義者聯盟主席斯洛波丹·米洛舍維奇運用其影響力,否決並投票駁回了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黨代表提出的所有其他提案。此舉導致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代表團集體退場,致使南斯拉夫解體,這一象徵性事件標誌着"兄弟情誼和團結"時代的終結。[25]
1990年進行的南斯拉夫公民調查顯示,民族對立情緒在當時僅以小規模形式存在。但與25年前的調查結果相比,塞爾維亞人和黑山人對克羅地亞人及斯洛文尼亞人的民族隔閡顯著加劇。
在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於1991年宣布獨立後,南斯拉夫聯邦政府試圖強行阻止國家解體的趨勢。南斯拉夫總理安特·馬爾科維奇宣稱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的獨立行為違反南斯拉夫憲法,並表示支持南斯拉夫人民軍採取行動以維護國家統一。而斯洛文尼亞(由米蘭·庫昌和洛伊澤·彼得萊代表)與克羅地亞則主張,此舉並非分裂國家,而是依據聯邦最初作為各民族自願聯合體成立的原則,實行的聯合體解散。南斯拉夫和平會議仲裁委員會於1991年11月裁定,該行為不屬於分裂,而是符合第二南斯拉夫憲法規定的分離程序。[26]
根據《1941-1945年巴爾幹戰爭:游擊隊員》作者斯蒂芬·A·哈特的研究,達爾馬提亞作為民族混居地區,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曾維持着克羅地亞族與塞爾維亞族之間的親密友好關係。許多早期南斯拉夫統一理念的支持者都來自該地區,例如達爾馬提亞克羅地亞人安特·特魯姆比奇。然而到南斯拉夫戰爭爆發時,達爾馬提亞地區的克塞兩族友好關係已徹底破裂,當地塞族人開始為自行宣布成立的准國家實體"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而戰。[27][28][29][30]
儘管南斯拉夫整個社會主義時期的政策看似一以貫之(即主張所有塞爾維亞人應生活在一個國家),但政治學家德揚·古齊納指出:"社會主義塞爾維亞和南斯拉夫的各個分時期所處的不同背景,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例如有時有利於南斯拉夫,有時則有利於大塞爾維亞)"。他認為塞爾維亞的政策經歷了從初期的保守-社會主義取向,轉向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排外民族主義的演變。
民族主義崛起的同時,"民族教權主義"也開始抬頭。塞爾維亞東正教會參與政治並支持斯洛波丹·米洛舍維奇政權在科索沃、克羅地亞和波黑的軍事行動,而克羅地亞天主教會和南斯拉夫伊斯蘭共同體則分別為克族和波族的政治目標服務。
在塞爾維亞及塞族控制的領土上,特別是民族主義者與批評塞爾維亞政府及波黑、克羅地亞境內塞族政治實體的反民族主義者之間,爆發了激烈衝突。有報道顯示,在南斯拉夫戰爭期間公開反對民族主義政治氛圍的塞族人士曾遭受騷擾、威脅甚至殺害。然而隨着米洛舍維奇上台和南斯拉夫戰爭爆發,塞爾維亞境內形成了眾多反戰運動。民眾多次舉行抗議活動反對南斯拉夫人民軍的行動,要求就是否宣戰進行全民公投,並抵制徵兵制度,導致大量逃兵和移民出現。[31][32][33][34]
隨着南斯拉夫危機升級,南斯拉夫人民軍逐漸被塞爾維亞人控制。據前扎格勒布第五軍團指揮官馬丁·斯佩蓋利透露,軍隊指揮職位中原本有50%由克羅地亞人擔任,而數年後戰爭爆發時,所有關鍵職位均已由塞爾維亞人掌控。[35]
Remove ads
歷史


首次衝突被稱為"十日戰爭",由南斯拉夫人民軍於1991年6月27日發動,因為斯洛文尼亞於1991年6月25日宣布脫離南斯拉夫聯邦。[36][37]
最初,聯邦政府命令南斯拉夫人民軍控制斯洛文尼亞境內的邊境通道。斯洛文尼亞警察與地方防禦部隊隨即封鎖了軍營和道路,導致斯洛文尼亞全境出現武裝對峙和小規模衝突。在造成數十人傷亡後,這場局部衝突於1991年7月7日通過布里奧尼談判得以平息,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同意暫停三個月獨立進程。南斯拉夫人民軍最終在1991年10月26日完全撤出斯洛文尼亞領土。


在斯洛文尼亞十日戰爭爆發前數周,克羅地亞境內的戰鬥早已打響。當反對克羅地亞獨立的境內塞族宣布脫離克羅地亞時,克羅地亞獨立戰爭爆發。
在1990年克羅地亞議會選舉中,弗拉尼奧·圖季曼當選為首任克羅地亞總統。他推行民族主義政策,並將建立獨立的克羅地亞作為首要目標。新政府提出了憲法修正案,恢復了傳統的克羅地亞國旗和國徽,並從國名中移除了「社會主義」一詞。克羅地亞新政府推行了公開具有民族主義和反塞爾維亞性質的政策,例如廢除塞爾維亞語西里爾字母。為了抵制憲法修改,當地塞族政客於1990年8月17日組織了一場關於「塞爾維亞族在克羅地亞的主權與自治」的公投。他們的抵制行動隨後升級為一場發生在塞族聚居區(主要是克寧周圍)的暴動,即所謂的「原木革命」。[38][39]
克寧當地警方支持了日益壯大的塞爾維亞叛亂活動,而許多政府僱員——主要是警察部門中指揮職位多由塞爾維亞人擔任的警員——因此失業。1990年12月,克羅地亞新憲法獲得批准,而塞爾維亞民族委員會隨後宣布建立了自稱擁有自治權的塞爾維亞人自治區"克拉伊納塞爾維亞自治州"。
民族緊張局勢持續升級,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兩國的政治宣傳更是加劇了這種對立。1991年5月2日,塞爾維亞準軍事組織與克羅地亞警方在博羅沃塞洛村爆發武裝衝突,這是雙方早期交火事件之一。1991年克羅地亞獨立公投中,雖然當地塞族普遍抵制投票,但多數參與者支持脫離南斯拉夫獨立。同年6月25日,克羅地亞正式宣布獨立並終止與南斯拉夫的聯邦關係。根據《布里俄尼協議》,該決定設有三個月的暫緩執行期,直至10月8日正式生效。[40]
1991年夏天的武裝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戰線主要在尋求分裂的"克拉伊納塞爾維亞自治區"周邊地區形成。早在獨立宣言發布前,南斯拉夫人民軍就應塞爾維亞總統斯洛波丹·米洛舍維奇的要求,解除了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地方防禦部隊的武裝。而聯合國對南斯拉夫實施的武器禁運令局勢進一步惡化。表面上奉行統一意識形態的南斯拉夫人民軍,其軍官團卻主要由塞爾維亞人或黑山人構成(佔比達70%),這一結構性問題進一步加劇了矛盾。[41][42]
因此,南斯拉夫人民軍反對克羅地亞獨立,並選擇支持克羅地亞塞族叛亂分子。這些塞族叛亂分子未受武器禁運影響,因為他們始終得到南斯拉夫人民軍的支援和補給。截至1991年7月中旬,南斯拉夫人民軍已向克羅地亞調遣約7萬兵力。戰事迅速升級,最終蔓延至西斯拉沃尼亞、巴尼亞到達爾馬提亞之間數百平方公里的廣闊區域。
邊境地區遭受來自塞爾維亞和黑山境內部隊的直接攻擊。1991年8月,武科瓦爾戰役打響,約1800名克羅地亞士兵在此浴血奮戰,成功阻滯了南斯拉夫人民軍向斯拉沃尼亞地區的推進。持續近三個月的圍攻中,該城遭受地面炮火和空襲的輪番轟炸,至10月底幾乎被完全摧毀。同年10月開始的杜布羅夫尼克圍城戰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杜布羅夫尼克遭到炮擊。國際媒體當時因過度關注該城建築遺產,卻對大量平民遇難的武科瓦爾毀滅事件報道不足而受到批評。
1991年11月18日,武科瓦爾在彈盡糧絕後陷落。該城被南斯拉夫人民軍攻佔後不久,即發生了奧夫查拉大屠殺事件。與此同時,克羅地亞塞族武裝與來自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南斯拉夫人民軍部隊在拉特科·姆拉迪奇.指揮下,共同奪取了克羅地亞中部地區的控制權。[43]
1992年1月,萬斯計劃在塞爾維亞叛亂分子自行宣布成立的"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領土上,為塞族居民設立了聯合國控制區(UNPA)。該計劃雖終止了大規模軍事行動,但克羅地亞城市仍遭受零星炮擊,克羅地亞部隊也偶有進入聯合國保護區,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95年。在此期間,生活在塞族控制區內的克羅地亞族民眾遭受深重苦難,大量平民在逃亡或被驅逐過程中遭遇多起屠殺事件,最終導致種族清洗的慘劇。[44]
1995年,隨着"閃電行動"和"風暴行動"的結束,克羅地亞境內的戰鬥終於平息。通過這兩次軍事行動,克羅地亞成功收復了除與塞爾維亞接壤的東斯拉沃尼亞聯合國保護區外的全部領土。
在這兩次軍事行動期間及結束後,約有15萬至20萬生活在原"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控制區的塞族居民遭到種族清洗,克羅地亞軍隊還對部分留守平民實施了多項暴行。這使得克羅地亞塞族人成為2022年烏克蘭戰爭之前歐洲最大的難民群體。[45][46]
未受克羅地亞軍事行動影響的"東區"此後由聯合國東斯拉沃尼亞、巴蘭尼亞和西斯雷姆過渡行政當局接管,並根據《埃爾杜特協議》於1998年重歸克羅地亞管轄。[47]
Remove ads
1992年4月2日,隨着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宣布從殘餘的南斯拉夫聯邦獨立,一場衝突席捲該國。這場戰爭本質上是波斯尼亞人(主張維護新獨立共和國領土完整)與塞族、克族勢力之間的領土爭奪——由塞爾維亞支持的波黑塞族自治區"塞族共和國"和由克羅地亞支持的克族自治區"黑塞哥-波斯尼亞克羅地亞共和國"以分裂波黑為目標。1992年12月18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47/121號決議,譴責塞爾維亞和黑山武裝力量試圖通過武力奪取更多領土的行徑。[48][49]

南斯拉夫人民軍已演變為以塞族為主導的武裝力量。這支軍隊反對波黑多數族裔主導的政府推行獨立議程,並聯合其他塞族民族主義武裝勢力,試圖阻撓波黑民眾參與1992年的獨立公投。他們未能成功說服民眾放棄投票,反而通過製造恐嚇氛圍加之塞族對投票的抵制,最終導致公投以99%的壓倒性票數支持獨立。
1992年6月19日,波黑戰爭全面爆發,而實際上自波黑宣布獨立後,薩拉熱窩圍城戰早在當年4月就已拉開序幕。這場衝突以長達數年的薩拉熱窩圍城和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為典型特徵,成為南斯拉夫內戰中最血腥、最受國際社會關注的戰爭。由極端民族主義者拉多萬·卡拉季奇領導的波黑塞族勢力,宣稱要將波黑境內的所有塞族聚居區從波什尼亞克族主導的政府中脫離。為實現塞族聚居區與聲稱擁有主權的領土之間的連貫性,卡拉季奇推行系統性的種族清洗計劃,主要針對波什尼亞克人實施屠殺與強制遷移。期間發生了普里耶多爾種族清洗、維舍格勒大屠殺、福查種族清洗、多博伊大屠殺、茲沃爾尼克大屠殺、戈拉日代圍城戰等多起暴行。

1992年底,波斯尼亞克羅地亞族與波斯尼亞族之間的關係日趨緊張,雙方合作破裂。1993年1月,這兩個曾經的盟友爆發公開衝突,引發了克族-波族戰爭。1994年,美國通過《華盛頓協議》斡旋達成克羅地亞軍隊與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共和國軍之間的和平。在成功的"閃電行動"與"風暴行動"之後,克羅地亞軍隊與波黑境內的波斯尼亞-克族聯軍於1995年9月發動代號為"米斯特拉爾"的作戰行動,旨在收復波斯尼亞塞族軍隊佔領的領土。[50]
戰場上的推進以及北約的慎重武力行動迫使波斯尼亞塞族回到談判桌。各方均受到壓力,要求遵守停火協議並通過談判結束波黑戰爭。戰爭隨着1995年12月14日《代頓協議》的簽署而告終,協議規定塞族共和國作為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境內的一個政治實體存在。除結束戰爭外,《代頓協議》還確立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憲法》。該憲法具有協商民主性質,將波什尼亞克族、克羅地亞族和塞爾維亞族並列為"組成民族",賦予每個族群在政府中廣泛的自治權。2000年,波黑憲法法院要求波黑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必須承認所有"組成民族"在全國範圍內享有完全平等權利。同樣,憲法第十條規定第二條所定義的權利和自由不得被修改。此類條款在憲法中隨處可見,旨在消除不同民族間的不信任感,維持持久穩定。[51][52][53]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於1995年4月(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發生前三個月)報告稱,截至當時南斯拉夫戰爭中近90%的暴行是由塞爾維亞武裝分子實施的。其中大部分暴行發生在波斯尼亞境內。[54]
Remove ads
1990年9月,1974年頒布的《南斯拉夫憲法》遭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單方面廢除後,科索沃的自治權受到削弱,該地區由此陷入國家主導的壓迫:自1990年代初起,阿爾巴尼亞語廣播和電視受到限制,報社被迫關閉。大量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被從公共企業和機構(包括銀行、醫院、郵局和學校)解僱。1991年6月,普里什蒂納大學理事會及多個院系委員會遭解散,由塞爾維亞人接管。同年9月新學年開始時,科索沃阿爾巴尼亞裔教師被禁止進入校園,導致學生只能在家學習。
對阿爾巴尼亞族人的打壓導致緊張局勢升級,引發了被稱為"戰前時期"的騷亂與暴力衝突。在此期間,科索沃解放軍(KLA)宣告成立。整個1990年代初期,塞爾維亞安全部隊和情報官員屢遭襲擊,這些行動是對阿族平民遭受迫害和謀殺的反擊,期間也有塞爾維亞平民遇害。科索沃解放軍試圖促使美國和北約介入。到1995年,塞爾維亞巡邏隊多次遭遇伏擊,警員遇害,其中至少一起事件被指由科索沃解放軍實施。該組織直到次年才公開承認對這些襲擊事件負責。[55][56]
最初僅由數百名阿爾巴尼亞族武裝人員組成的科索沃解放軍,在1996年至1997年間襲擊了多處警察局並致傷多名警員。1996年2月,該組織對警察局及南斯拉夫政府僱員發動系列襲擊,聲稱南斯拉夫當局作為種族清洗行動的一部分殺害了阿爾巴尼亞族平民。同年4月22日,科索沃多地幾乎同時發生了四起針對塞爾維亞安全人員的襲擊事件。[57]
1997年1月,塞爾維亞安全部隊在普里什蒂納與米特羅維察之間的公路伏擊中擊斃了科索沃解放軍指揮官扎希爾·帕亞齊蒂及其他兩名領導人,並逮捕了100多名阿族武裝人員。作為科索沃解放軍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阿德姆·亞沙里於同年7月11日被南斯拉夫法院以恐怖主義罪名缺席審判定罪。人權觀察此後指出,此次審判(另有14名科索沃阿族人同時被定罪)"未能符合國際標準"。
北約北大西洋理事會指稱科索沃解放軍是"暴力事件的主要挑起者",並稱其"發動了看似蓄意的挑釁行動"。1998年1月22日,塞爾維亞部隊為追緝殺害塞族警察的亞沙里,再次襲擊了普雷卡茲的亞沙里家族宅院。在1991年至1997年間(主要集中在1996-97年),科索沃解放軍共造成39人死亡。1996年至1998年2月期間的襲擊事件導致10名警察和24名平民喪生。[58][59]
Remove ads
參見
- 南斯拉夫內戰(1991年–1995年)
- 極速民謠,一種於1990年代風靡一時的音樂流派,象徵着1990年代南斯拉夫內戰中所誘致的道德和文化衰落。
- 移除烤肉串
- 斯洛文尼亞十日戰爭 (1991年)
- 克羅地亞戰爭 (1991年–1995年)
- 波斯尼亞戰爭 (1992年–1995年)
- 《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 《這是我的戰爭》
- 《牛奶配送員的奇幻人生》
- 科索沃戰爭 (1999年)
- 馬其頓紛爭 (2001年)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