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博南古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博南古道,又稱博南道博南山道,是古代連接今中國西南地區雲南省大理保山的陸路通道,東起大理下關,向西經漾濞永平兩縣,終抵保山[註 1],主線全長約200公里,計入支線則總里程約220公里,因主要途經東漢永昌郡博南縣(今永平)而得名[3]:9。博南古道作為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組成部分永昌古道的一段,向東連通靈關道五尺道,向西銜接保騰古道[4][5][3]:1

Thumb
博南古道走向示意圖(綠線為古道遺存路段,紅線為大致走向)

歷史

博南古道作為民間商道,歷史可追溯至西漢以前[5]張騫出使西域後獲悉自蜀地身毒存在一條秘密的商道,漢武帝遂多次遣使探路,但由於昆明人的阻隔未能疏通[4]。元封二年(前109年),漢武帝發兵進攻滇國,設立益州郡;數年後,漢朝的勢力繼續擴張至博南山、瀾滄江流域,博南道開始由中央政權經營維護[6][7][4]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內附,漢朝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設永昌郡,至此博南道全面暢通[4][7][5]。《後漢書》記載的民謠「漢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渡蘭倉,為它人」即反映了漢朝開築博南道[1][8]。博南道的開通使得兩漢在洱海區域的統治趨於穩定,推動了沿線經濟、文化發展[4]。學者羅勇則認為西漢的勢力未達到瀾滄江以西,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內附後博南道方才打通[9]

三國南北朝時期,因政局動盪,博南道屢被阻塞;諸葛亮南征時期南中局勢穩定,博南道短暫疏通。開皇十七年(597年),史萬歲南征使道路恢復暢通。[5]

1938年滇緬公路修建後,博南古道逐漸衰落,但在較長時間內仍作為民間商貿通道使用[1]

Remove ads

線路及遺存

下關—漾濞

Thumb
下關天生橋江風寺

亦稱「天威徑」,東起下關天生橋,沿西洱河谷向西,途經塘子鋪、核桃箐、茅草哨,至四十里橋進入漾濞縣境,經大合江(合江鋪),在西洱河口平坡鎮轉向西北,溯漾濞江而上,過蒼山西鎮雞邑鋪、金牛屯(金牛鋪)後抵達漾濞縣城(古代設有漾濞驛),里程約40公里。該段道路穿行於河谷之間,山崖夾峙,江流湍急,自古被視為永昌道上的天險要隘。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在此七擒七縱孟獲,孟獲感佩「丞相天威」,故將此路命名為「天威徑」。南詔曾大規模修整;元代將其定為雲南通緬驛道主線,設漾濞驛管理;明代增設塘子鋪、茅草哨、合江鋪、平坡鋪、雞邑鋪、金牛鋪及漾濞驛巡檢司;1938年滇緬公路修建後被取代。滇緬公路與古道重合較多,致使古道多數路段已被破壞。[3]:9-10

天威徑古道

位於大理市太和街道溫泉村西山上。古道旁有民國二年(1913年)李根源題「天威徑」石刻,岩面寬195厘米、高90厘米,「天威徑」三字為楷書,寬約75厘米,右邊及左邊分別刻有「壬子年五月」「李根源書」。2008年「天威徑古道及題刻」列入第三批大理市文物保護單位[10]:100[11]

太邑鐵索橋

太邑鐵索橋又稱四十里橋,位於大理市太邑鄉太邑村委會太邑村西洱河上,全長18米,寬3.5米,由10根鐵鏈構成主體結構,其中8根作為承重鏈,2根作為護欄,橋面鋪設栗木板。太邑鐵索橋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鐵索橋之前此處曾先後建有竹橋、藤橋和木橋,是博南古道的必經之路。1991年列入第二批大理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全面維修。[10]:84-85

大合江街心路段

Thumb
大合江街心路段

又稱合江鋪古街道,位於漾濞縣平坡鎮平坡村委會大合江村,現存267米,寬4—6米。原路面正中鋪設青石塊,兩側鋪設不規則卵石,建有排水溝;在新農村建設中路面兩側改為水泥路面,2020年恢復為原生石鋪築。道路兩側是民居,仍有建築保持馬店、商鋪風貌。2013年作為茶馬古道的子項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3]:10-11[13]:9

栗子園至上壩田路段

又稱券橋河古道,位於漾濞縣平坡鎮漾濞江東岸的券橋河山窪中,東南起於平坡村委會栗子園村,過券橋河至上田壩村口為止,全長550米,寬1至4.5米,路面正中為青石質引馬石,兩側鑲不規則卵石,靠山一側修築有排水溝渠。2013年作為茶馬古道的子項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3]:12[13]:9-10

古道在券橋河上曾建有一座單孔石拱橋「平坡石券橋」,橋長18米,1990年7月20日被洪水沖毀,後重建為鋼架鐵板橋。1988年列入第一批漾濞縣文物保護單位,沖毀後的遺址仍被歸入國保單位茶馬古道栗子園至上壩田路段。[10]:152[3]:12

金牛村爛泥箐路段

又稱金牛鋪古街道,位於漾濞縣蒼山西鎮金牛村委會,原總長500餘米,石板鋪築,現多改造為水泥路面,僅松林村至街心村164米保存完好,以不規則石塊鋪築,並保留有較多馬蹄印。2013年作為茶馬古道的子項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3]:13[13]:10

縣城博南路段

Thumb
縣城博南路段
Thumb
下街村雙磨巷

位於漾濞縣蒼山西鎮仁民街社區,即漾濞驛上街路段,現存720米,東起與公路交匯處,西至雲龍橋古井北側40米處。寬2至3米,正中鋪設青石質引馬石,路兩側設有排水溝渠,沿街建築多為傳統建築,現仍為漾濞老城區臨江片區的主要道路。2013年作為茶馬古道的子項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3]:13-14[13]:10

下街村雙磨巷

位於漾濞縣蒼山西鎮下街村,即漾濞驛下街路段,為古代漾濞巡檢司所在地,全長526米,寬2至3米,原為塊石和卵石路面,2012年的改造中被青石板路面覆蓋。道路兩側除民居外還分布有下街清真寺、下街村禮拜寺、古井、水磨坊等。2013年作為茶馬古道的子項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3]:13-14[13]:10

漾濞—永平

東起漾濞縣城,經雲龍橋跨越漾濞江後轉向西南,經柏木鋪後向西行至秀嶺山大覺寺、秀嶺鋪,翻越秀嶺山山脊後至蛤蟆塘埡口,分為南北兩路:南路沿九渡河槽谷經太平鋪、石羊山麓、打牛坪至順濞河東岸勝備鋪;北路沿長嶺崗山樑經大坪地、豬嘴崖,過石羊山新街子、打牛坪大後山、沙家壩後與南路匯合。過勝備橋進入今永平縣境內後,沿順濞河南下至黃連鋪,向西至雙橋河再次分岔:南路經娘娘叫狗山、老白土鋪(北斗鋪)、萬松山、雲台山天井鋪,至鐵絲窩埡口;北路沿雙橋河而上,經新白土鋪上雲台山,沿山脊西行,最終在鐵絲窩埡口與南路交匯。繼續經杉松哨、梅花鋪抵達永平縣城。漾濞—永平古道單線里程約70公里,計入複線總長約110公里。該段道路初辟於秦漢之前,西漢成為官道,歷經各代擴修,至滇緬公路通車後廢棄。[3]:15-16

漾濞江雲龍橋

Thumb
雲龍橋

位於漾濞縣縣城西南的漾濞江上,東接漾濞驛上街路段,西通來鳳山後的柏木鋪,為博南古道橫跨漾濞江的主要通道。漢代曾在下游設渡口,南詔在此建橋,明弘治年間蒙化府永昌府共同出資修建鐵索吊橋。雲龍橋是一座鐵索吊橋,橋長70餘米,淨跨39.8米,橋面寬4米,距江面10米,以八根傳統鐵鏈與兩組現代增設的鋼纜作為吊纜,錨固於兩岸石墩,橋面鋪以栗木板,東西兩橋墩上各建橋亭。1993年列入第四批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3]:16-18

柏木鋪舊址

位於漾濞縣蒼山西鎮河西村委會柏木鋪村,秀嶺山麓山樑上,古道長200餘米,部分路面保留有馬蹄印。2016年「博南古道遺址柏木鋪段」列入第三批漾濞縣文物保護單位[13]:75[3]:18-19

叫狗山段

位於永平縣北斗鄉黃連村。2013年作為茶馬古道的子項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平—保山

石子坡古道

石子坡古道位於永平縣博南鎮曲硐村桃園鋪與花橋村鐵廠之間的石子坡山樑上,全長約5公里,古道多為人工開挖於山樑邊坡,大多路段以碎石鋪面,寬約2米。山樑中段的放馬場是一片緩坡草甸,歷史上供馬幫放馬歇腳,現存土台和一株樹齡逾六百年的古金桂樹。西段的「萬馬歸槽」是永平博南古道保存較為完好的路段,全長140米,寬3.3米,古道在深達五六米的槽谷之中,路面採用較大的卵石鋪砌,明清時期此處是古道多條支線的匯合點,馬幫須依次通過,因而得名。2013年萬馬歸槽段作為茶馬古道的子項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3]:38-40

鐵廠至小花橋段

位於永平縣博南鎮花橋村,是博南古道自石子坡下山,過花橋河谷、經鐵廠哨前往花橋鋪的路段。古道東西向貫穿小花橋村,東起花橋河,西至村後公路,全長約650米,路面以石塊鋪築,寬2至3米,路中央設引馬石,兩旁建有排水溝。2013年作為茶馬古道的子項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0-41

大花橋段

位於永平縣博南鎮花橋村委會大花橋,該地原為花橋鋪,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古道自東向西穿村而過,連接博南山段古道,村中道路多以石板鋪成。2013年作為茶馬古道的子項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1-42

村中有始建於元代的普照寺,2018年改造為永平縣博南古道博物館,現存南北廂房、門樓等民國時期建築,院內有一株古梅[3]:41-42[15]。2017年以「博南縣衙舊址(永平縣博南古道博物館)」的名稱列入第三批永平縣文物保護單位[15]

博南山段

博南山古道位於永平縣博南鎮花橋村以西的博南山中,東起大花橋,向西南蜿蜒上山,經五里牌、羊圈哨、十步梯、馬尿窩、升庵祠,至山頂天井鋪,全長約10公里。現存保存較好的路段包括十步梯、馬尿窩及升庵祠等處,路面多以石塊鋪築,寬度約2米,靠山一側設有排水溝渠。2013年作為茶馬古道的子項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2-43

升庵祠遺址位於博南山頂東側古道旁,該祠為紀念明代貶謫雲南的楊慎而建,坐西北向東南,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現存遺蹟包括石砌建築台基、圍牆、花台、神台供案及殘碑碎瓦等。[3]:43-45

天井鋪,又稱叮噹山關,位於博南山頂埡口,東距升庵祠約500米,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驛鋪關卡。其遺址坐落於埡口北側緩坡上,原為長方形院落,佔地面積120平方米,現存台基與石砌圍牆遺蹟。[3]:45-46

杉陽古街段

位於永平縣杉陽鎮杉陽村、岩洞村,向北通往博南山古道,向南連接蘭津渡及霽虹橋[16]。2013年作為茶馬古道的子項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國寺位於博南山西側台地,臨古道而建。原名「寧西禪寺」,始建於明代;南明永曆十二年(1658年),永曆帝李定國入緬途中曾駐蹕於此,永曆帝為寺廟題名「永國寺」; 清康熙二十六年(1697年)寺廟遷建至現址,民國五年(1916年)重修,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毀。坐東朝西,原為四進三院,有關聖殿、觀音殿、大殿等建築,現存山門、圍牆,以及1990年代之後重建的大殿、右廂房等建築,山門嵌有民國趙藩書的「永國寺」石匾。1988年「博南山永國寺遺址」列入第一批永平縣文物保護單位[10]:156[3]:46-48

鳳鳴橋位於岩洞村倒流河上,是博南古道上的橋樑,原建有木橋,明代建造石拱橋,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重修。為四墩三孔石拱橋,東西走向,橋身全長20.9米,橋面寬4米,中孔跨徑4.5米,邊孔跨徑3.2米,橋面鋪砌石板,曾設有橋欄、橋亭。2011年列入第二批永平縣文物保護單位。[10]:160[3]:48-49

江頂寺又名普濟寺,位於岩洞村古道旁。原設有茶棚,明代擴建為佛寺。原有大殿、天王殿、山門、茶室等建築,博南古道從茶室與山門之間穿過,在古道上建有南北門樓。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被焚毀,2002年重建大雄寶殿。現存的北側山門為券洞二疊牌坊式結構,門楣兩面分別嵌有「雄關聳峙」和「覺路遙遠」石匾,清嘉慶十年(1805年)由李文蘭題寫。2011年「江頂寺門樓遺址」列入第二批永平縣文物保護單位。[10]:158[3]:49-50

蘭津渡及霽虹橋

位於瀾滄江上,永平縣杉陽鎮岩洞村委會、保山市隆陽區水寨鄉平坡村村委會平坡村之間。1983年列入第二批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平坡鋪古街道

位於保山市隆陽區水寨鄉平坡村,平坡鋪是古道進入保山境內的第一個驛鋪,古道自霽虹橋延伸,由北向南穿過村寨,平坡鋪古街道長100餘米、寬3至4米,路面鋪以石塊,兩側設有排水溝渠。[3]:53-54

水石坎梯雲路

位於保山市隆陽區水寨鄉水寨村、平坡村,沿羅岷山山谷蜿蜒而上,形如登天雲梯,故得此名。東起平坡村口,西至水寨街東頭道橋,全長約4公里,寬1至2米,以自然石塊鋪築,留存有密集的馬蹄印,古道旁有民國元年(1912年)李根源所題「羅岷山」摩崖石刻。2013年作為茶馬古道的子項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4-55

頭道橋橫跨水寨河,一端連接水石坎梯雲路,一端是水寨至平坡公路。原為木橋,清康熙年間改建為石拱橋;其下游曾建有二道橋、三道橋,已被山洪沖毀。頭道橋為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橋長8米,淨跨3.7米,橋面寬2.65米,高出水面3.1米。[3]:56-57

水寨鋪古街道及馬店

位於保山市隆陽區水寨鄉水寨村老街子,古道自東北向西南穿村寨而過,水寨鋪古街道長350米,路面以石塊鋪築,寬3至4米,中段街場拓寬至8米,兩側保留着傳統馬店與商鋪。2013年作為茶馬古道的子項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8-59

官坡古道石板路

位於保山市隆陽區板橋鎮官坡村委會官坡村牛角關山樑上,東起牛角關埡口,向西沿山樑而下後轉南抵達官坡村口,全長約4公里,路面以石塊鋪築,寬2至3米,留存有馬蹄印,靠山側設有排水溝。2013年作為茶馬古道的子項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7-58

板橋驛古街道

板橋驛古街道又稱青龍街,位於保山市隆陽區板橋鎮板橋社區。元代設板橋驛,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明代隨商貿發展形成集鎮。青龍街南北縱貫板橋古鎮,全長731米,寬8.6米,路面以石塊鋪築,兩側保留傳統土木結構鋪面百餘間,多呈前店後宅格局,街道兩端原設有過街門樓,今存北樓,稱為魁星閣。[17][18][19][3]:61-62現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年接待遊客超過200萬人次[20]。2010年「板橋青龍街」列入第三批隆陽區文物保護單位[21]

保護及開發利用

永平縣境內的博南古道於1988年列入第一批永平縣文物保護單位,沿途的萬馬歸槽、博南山、鳳鳴橋、江頂寺門樓等均被歸入保護範圍,當地政府聘請文管員實行分段保護[10]:155。2013年,「博南古道——萬馬歸槽段」被列入第五批大理州文物保護單位[22]。2013年,博南古道在漾濞縣、永平縣、保山市隆陽區境內的多個路段,作為茶馬古道的文物點,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24]

永平博南古道已被開發為徒步線路,自2016年起舉辦徒步比賽、馬拉松賽事,被雲南省體育局評為「2024雲南經典徒步線路」之一[14][25]

永平縣博南古道博物館位於博南鎮花橋村大花橋,館址先後為普照寺、永平縣衙、花橋完小,2018年9月經修繕及布展後對外開放,常設展廳3個,布展面積394平方米[26]

國家方志館南方絲綢之路分館博南古道館位於永平縣博南鎮博南文化園內,2025年7月26日開始試運行,布展面積912平方米,展覽分為序章「博南·永平——博大廣達之交通樞紐」和「千古博南·山高水長」「大道博南·人力所通」「多姿博南·和美與共」「味道博南·鄉愁悠遠」「淵源博南·名隨道傳」「長歌博南·命運共融」6個單元[27][28]

註釋

  1. 廣義的博南古道可指南華祥雲—大理—漾濞—永平—保山古道,更廣義的博南古道可指南華—祥雲—大理—漾濞—永平—保山—德宏出境古道,或大理至德宏出境古道,而更為狹義的博南古道也可指永平縣境內路段[1][2]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