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博陵崔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博陵崔氏,是中國中古時代一個以博陵郡為郡望的崔姓家族,博陵崔氏在東漢躋身名門,北魏時期雖然門第低於清河崔氏為代表的四姓,但博陵崔氏在北齊北周時期全面上升,成為一流士族。唐初修訂《氏族志》,既屬關中集團,又是山東名族的博陵崔氏第二房崔民幹被定為第一等,只是在唐太宗的直接干預下才被下調至第三等[1][2][3]。在唐朝,博陵崔氏屬於七姓十家的禁婚家範疇,有宰相十五人,其中博陵第二房尤為顯赫,被視為天下士族之冠[4][5]。
姓源
崔氏源出於齊國公族,是齊太公的後裔。[6]齊丁公的嫡子季子將繼承權讓給了齊乙公,以崔為采邑,於此終老[7],有子穆伯,後世便以崔為氏。[8][9][10]穆伯的十一世孫崔杼擔任齊國的正卿,有子崔成、崔彊,後取齊桓公的後裔東郭姜[11]生崔明。慶封攻殺崔成、崔彊,崔杼與東郭姜自殺,崔明躲在墳墓中逃過一劫,之後出奔到魯國。[12]崔明有子崔良,十五世孫崔意如為秦大夫,封東萊侯。有二子:崔業、崔仲牟。業字伯基,漢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後代為清河崔氏;仲牟居博陵安平,後代為博陵崔氏。[8][13]
郡望與籍貫
博陵崔氏郡望博陵郡,祖籍安平縣在漢朝屬涿郡,故後漢書稱崔駰:「字亭伯,涿郡安平人也。」漢桓帝以後為博陵郡,晉朝改為博陵國,後魏至北齊回復為博陵郡。隋初廢郡改置深州,唐代為深州,或為饒陽郡。[14]
發展
博陵崔氏自東漢起名人輩出。在新朝時期,崔發曾任大司空,新朝滅亡時被殺。東漢建立,崔發弟崔篆以兄長為恥,隱居不仕。崔篆的孫子崔駰與班固、傅毅齊名,曾在竇憲手下服務,因進諫竇憲而遭疏遠。崔駰子崔瑗,曾經為兄長報仇,因殺人而逃亡,後遇赦。崔瑗與馬融、張衡友好,以文章聞名[15],著名的作品有《座右銘》,被文選收錄。崔瑗子崔寔,是農業著作《四民月令》的作者。崔寔玄孫崔洪,以耿直有志氣聞名,在晉朝擔任吏部尚書、大司農等官職。[16]崔洪孫崔懿為前燕秘書監,有八個兒子,分為六房,後裔繁盛,於唐朝被列為禁婚家之一而知名於世。[17]
始祖為崔懿子崔遭。崔遭孫崔鑒在北魏擔任東徐州刺史。崔鑒子崔秉為燕州刺史,曾被杜洛周圍攻,其子崔仲哲跟隨援軍救援而戰死,崔秉最後因軍事失利而免官,後來累進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18]
崔鑒兄長崔檦的孫子崔伯謙,在高歡執政時擔任功曹。因其弟崔仲讓到了關中,崔伯謙放棄在中樞任官的機會,擔任南鉅鹿太守。
在唐朝有六位宰相是大房崔氏的後裔,其中崔伯謙的後裔有崔玄暐(相武則天、中宗)、崔渙(相玄宗)、崔損(相德宗);崔仲哲的後裔有崔鉉(相武宗、宣宗)、崔元式(相宣宗)、崔沆(相僖宗)。[8]
六房崔氏中,第二房崔氏尤其顯赫。崔氏本是山東氏族,然而東西魏分裂後,有許多家族成員在宇文氏手下任官,不但多位被賜姓宇文氏,甚至有女兒被皇室收養而封為公主者。唐初高士廉主編的氏族志本以第二房崔氏的崔民幹為第一等,後來在唐太宗的干預下被降為第三等。然而時至中晚唐,第二房崔氏名人輩出,被公認為天下氏族之冠。[3][5]
第二房崔氏始祖為崔懿子崔琨。魏獻文帝時,崔琨孫崔辯擔任中書博士、武邑太守。崔辯有兩個兒子崔模、崔楷死於戰場。崔模死於征討万俟醜奴的戰役中。[18][19]
崔楷個性嚴烈,魏孝明帝孝昌初年設置殷州,以崔楷為刺史。當時葛榮起事,人們因此勸誡崔楷單身赴任,崔楷認為這樣會被認為首鼠兩端,因而舉家前往。等到葛榮軍進逼時,人們勸誡崔楷把家裏弱小的成員疏散避難,崔楷將第四女、第三兒趁夜送出,後來又認為這樣會被手下認為心志不堅,因而將兒女追還,守軍因此士氣大振。最後城池仍被攻陷,崔楷及長子均死。崔楷子崔士謙,魏孝明帝孝昌初年擔任著作佐郎,後擔任賀拔勝的行台左丞。賀拔勝敗於侯景,崔士謙與弟弟崔說跟着賀拔勝一起投奔南朝梁,後來回到西魏。崔士謙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直州刺史,賜姓宇文氏,北周時遷總管、安州刺史,加大將軍,進爵武康郡公。崔士謙與弟弟崔說友愛,崔說後來累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等官。[18][19]
崔辯堂弟崔挺,崔挺的女兒被魏孝文帝納為嬪,拜昭武將軍、光州刺史,北海王元詳以崔挺為司馬。崔挺子崔孝芬,魏孝武帝太昌初年擔任殿中尚書,加儀同三司,兼吏部尚書等職務,後來被高歡所殺。崔孝芬子崔猷,在父親死後投奔西魏,後來擔任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本州大中正等官職,賜姓宇文氏,其女為皇帝養女,封為富平公主。隋朝時以前朝遺老的身分,授大將軍,進爵汲郡公。其子崔仲方也曾任大將軍。[18]
崔孝芬弟孝偉,其子崔昂,在東魏擔任尚書左丞,北齊時曾任散騎常侍,兼大司農卿,因高歸彥的事被牽連而免官,後復為五兵尚書。[18]
在唐朝有六位宰相是第二房崔氏的後裔,其中崔士謙的後裔有崔珙(相武宗)、崔遠(相昭宗);崔說的後裔有崔祐甫(相德宗)、崔植(相穆宗);崔猷的後裔有崔敦禮(相高宗);崔昂的後裔有崔造(相德宗)。[8]
Remove ads
始祖為崔懿子崔格。崔格曾孫崔纂,曾任廷尉正,王靜自廷尉監遷少卿,崔纂恥居其下而解官。崔纂兄子崔暹,崔暹先後在高琛、高澄手下任職,受到高歡、高澄很隆重的禮遇,官至尚書右僕射、儀同三司。[18]
博陵崔氏另有博陵安平房,是崔寔堂兄崔烈的後裔。崔烈本來很有聲譽,因為花錢買官,其事被漢靈帝與其保母當眾說出討論,於是聲望大減。崔烈曾官至太尉,死於董卓去世時的大亂。崔烈子崔鈞[15],其後裔有兩位在唐朝官至宰相:崔仁師(相太宗)、崔湜(相中宗)。[8]崔烈另有一子崔州平,因與諸葛亮是好友而知名。[20]
房支
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博陵第四房、博陵第五房、博陵第六房在唐朝屬於禁婚家。
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則因在唐朝出宰相合稱博陵崔氏定著四房。
著名人物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