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度-阿拉伯數字系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印度-阿拉伯數字系統[1],是一系列的十進制進位制的記數系統,起源於9世紀的印度。此系統像一種語系,當代的很多文字系統裏的不同記數符號都是起源於此系統。印度-阿拉伯數字起源於印度的婆羅米數字,在中世紀時傳入中東和西方。各個地區根據當地的文字系統改造了其數字字符。現在還在使用的三大分支是:
記數法
印度-阿拉伯數字系統對西方中世紀的科學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合併了進位制和十進制系統,讓數字的紀錄更加簡便,也簡化了小數和循環小數的記載。此系統只需要12個符號就可以表示所有有理數:10個數字符號、負號和一種分數符號(分號或循環小數符號)。印度-阿拉伯數字系統也鞏固了「0」在西方世界的概念。
傳播

列奧納多斐波那契把這個系統帶到歐洲,並把阿拉伯文的翻譯文本帶到歐洲,稱它為「liber abaci」。從12世紀開始,它被使用於歐洲的數學,並從十五世紀開始被廣泛使用。
在中國,瞿曇悉達於718年引進了印度數字與零,但中國的數學家覺得它們沒有用處,因為他們已經有算籌(蘇州花碼的前身)。19世紀,中國和日本接受了西方的印度-阿拉伯數字系統。
字符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