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反叛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反叛亂(英語:Counterinsurgency,縮寫為COIN)指對抗叛亂或反抗活動的綜合性軍事、政治和社會策略。[1]其主要目標是削弱和消滅叛亂分子的力量,同時通過改善治理、提供安全和促進經濟發展來贏得民眾的支持。[2]反叛亂戰略通常包括軍事行動、情報收集、心理戰、民事事務和與地方社區的合作,旨在消除叛亂的根源並重建國家的合法性和穩定性。[3][4]

在反叛亂行動中,平民戰鬥人員之間的界限往往模糊不清。[5]反叛亂行動可能包括試圖爭取民眾的支持。[6]另一種方式則是通過濫用暴力,企圖恐嚇[7]或消滅被懷疑忠於叛亂分子的平民群體。[8]

主要戰術

斬首行動

斬首行動是反叛亂的一種重要戰術,指對特定叛亂分子進行精準打擊,通常通過特種部隊無人機實施。這種戰術旨在消滅叛亂組織的關鍵成員,從而削弱其指揮結構和戰鬥能力,通常需要強大的情報支持,以確保目標的準確性和減少平民傷亡。[9]

圍剿

圍剿(Cordon and Search) 通過封鎖特定地區並進行全面搜查,力求清除該區域內的叛亂分子。[10]在實施圍剿時,部隊首先設立警戒區,切斷叛亂分子的逃跑路線,然後逐家逐戶地進行搜索,以找到藏匿的武器和叛亂分子。此戰術的有效性在於可以徹底掌握局勢,消除叛亂活動的根源。[11]

突襲

突襲也是反叛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戰術通過快速兇狠的攻擊行動,在敵人未做好準備時造成打擊。[12]突襲的目標是迅速摧毀叛亂分子的設施或人員,成功後立即撤離,以避免長時間的正面交戰。這種快速的戰術能夠打擊叛亂分子的士氣和信心。

抽乾海水

在戰術層面,「抽乾海水」或「排乾水」的概念指的是通過強制遷移或消滅平民(「水」)來暴露叛亂者或反抗軍(「魚」)。換句話說,這種方法剝奪了叛亂者依賴當地民眾的支持、掩護和資源。這一策略通常針對支持叛亂的特定區域,但從個體角度來看卻是無差別的。[13] 在反叛亂行動中使用這一技術的例子包括第二次布爾戰爭[7]希臘內戰[13]羅興亞衝突[14]以巴衝突[15]、 以及新疆衝突[16]

歷史

古代與中世紀反叛亂

反叛亂戰術可以追溯到古代。古羅馬帝國波斯帝國中國漢朝等政權都曾應對內部起義和邊境叛亂。古羅馬軍隊通過建立軍事據點、修建道路和邊境防禦工事,設立輕裝快速反應部隊迅速剿滅叛亂。[17]在中國歷史上,秦朝、漢朝以及明清等王朝也曾使用「剿撫結合」策略,通過軍事打擊和招降來平息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如漢武帝平定西南夷[18]明朝鎮壓倭寇[19]張獻忠的叛亂[20]等。

中世紀歐洲的封建王國和帝國同樣經常面對叛亂問題。十字軍東征期間,歐洲王國曾多次鎮壓叛亂勢力,如法國對阿爾比派異端的鎮壓[21]和英格蘭對愛爾蘭叛亂的鎮壓。軍事打擊結合宗教鎮壓是這一時期的常見手段,特別是在中世紀宗教戰爭中,教會的力量在反叛亂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殖民時代反叛亂

到了近代,隨着全球殖民擴張,反叛亂作戰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16至19世紀,歐洲列強在非洲、亞洲和美洲的殖民地中頻繁應對原住民的起義和反抗。例如,英國在印度的統治期間,不斷鎮壓印度各地的叛亂,如1857年的印度大起義;法國則在阿爾及利亞應對反殖民的叛亂[22]。殖民者通常使用殘酷的軍事鎮壓手段,同時施行文化同化和行政控制,試圖通過打擊叛亂勢力及其支持基礎來鞏固統治。

殖民地的反叛亂行動往往具有高度的不對稱性,殖民者使用精良的武器、軍事組織和戰略來對付裝備簡陋的叛亂者。然而,殖民地的地理條件和民族情緒常常讓叛亂勢力能夠以游擊戰的形式長期存在。例如,馬來亞共產黨領導的叛亂通過長期的游擊戰困擾英國殖民政府,最終促使英國在1950年代採取更加系統化的反叛亂戰略。[23]

20世紀初期反叛亂

在20世紀早期,反叛亂作戰進入了現代化階段,特別是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隨着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許多國家爆發了內戰、叛亂和革命。蘇聯十月革命後,俄國內戰成為典型的反叛亂案例,工農紅軍通過殘酷的軍事打擊和政治鎮壓,最終鎮壓了反革命勢力。[24]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日本軍隊採取了嚴厲的反叛亂行動,特別是在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國民黨游擊隊,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地區對日軍發動了廣泛的游擊戰。面對這些反抗,日本軍隊採取了一系列殘酷的反叛亂措施,包括三光政策,報復性屠殺,和集中營制度。[25]與此同時,中國的國共內戰也展示了反叛亂和游擊戰的複雜交織。[26]

冷戰時期反叛亂

冷戰時期,反叛亂作戰成為全球許多國家的重要軍事任務。此時,世界各地的反叛亂行動多與意識形態對抗相關,特別是在亞洲拉丁美洲非洲的多個地區。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蘇聯,分別支持反共或反資本主義的政府或叛亂組織,推動了全球範圍內的反叛亂行動。

美國在越南戰爭中面對的是典型的游擊戰與叛亂相結合的作戰形式。越南南部的越共游擊隊得到了北越政權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通過對鄉村的控制、利用地形和民眾的支持,進行了長期的游擊戰。美國在越南戰爭中進行了大量的反叛亂作戰,使用了圍剿、掃蕩、化學武器、空襲等手段,試圖剿滅越共。[3]但這些方法未能獲得成功,反而激起了越南民眾的強烈反抗,最終導致美國在1973年撤軍。[27]

在非洲,阿爾及利亞反法獨立戰爭是另一重要的反叛亂戰例。法國軍隊在阿爾及利亞對反叛軍進行大規模軍事鎮壓,實施焦土政策和嚴酷的刑罰來震懾叛亂分子。[22]然而,反叛軍通過游擊戰術和利用民眾支持,最終成功地推翻了法國的殖民統治。

蘇聯在阿富汗的軍事干預同樣催生了許多叛亂軍。蘇聯軍隊入侵阿富汗後,試圖支持親蘇政權,但遭到了由美國、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支持的聖戰者的強烈抵抗。蘇聯軍隊進行空襲、強制遷移以及地面清剿行動,試圖壓制聖戰游擊隊。[28]由於阿富汗複雜的地形和分散的抵抗,蘇聯軍隊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與此同時,蘇聯扶植了親政府的民兵和武裝力量,試圖在阿富汗農村地區維持控制。[29]

Remove ads

參考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