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葉卡捷琳娜二世級戰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叶卡捷琳娜二世级战列舰
Remove ads

葉卡捷琳娜二世級戰艦[a]是19世紀80年代為俄羅斯帝國海軍建造的四艘戰艦之一,也是黑海艦隊接收的首批同類艦船。這一艦級的設計極為獨特,主炮安裝在三個炮座上,圍繞中央裝甲堡壘呈三角形排列,兩座並排安裝在艦首,一座位於艦尾中軸線。這種設計旨在最大化前向火力,既適用於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狹窄水域作戰,也適用於撞擊戰術英語Ramming。由於這是黑海地區當時建造的最大軍艦,造船廠必須進行升級改造才能勝任,因此本艦級各艦的建造進度十分緩慢。

快速預覽 概況, 技術數據 ...

1905年6月,戰艦「普譚金」號上的船員發動譁變時,這四艘船都停泊於塞瓦斯托波爾。由於「葉卡捷琳娜二世」號的艦員被視為有潛在的譁變風險,因此被解除武裝以防參與兵變。「切斯馬」號上的艦員雖然也被認為有較高譁變風險,但還是被派去與「錫諾普」號一起執行把「普譚金」號從羅馬尼亞康斯坦察(「普譚金」號船員尋求庇護的地方)拖回塞瓦斯托波爾的任務。「錫諾普」號「常勝者格奧爾吉」號均參加追擊「普譚金」號至敖德薩的作戰,但後者的艦員因同情「普譚金」號而在陣前發動譁變。但忠於沙皇的的艦員在第二天重新控制了「常勝者格奧爾吉」號並迫使該艦擱淺。

在20世紀,曾有人提出一些方案來改造升級這些軍艦,更換其過時的裝甲和火炮,但這些方案均未實施。「葉卡捷琳娜二世」號和「切斯馬」號在1907年退役後最終作為靶艦被擊沉,而「錫諾普」號和「常勝者格奧爾吉」號則被改裝為炮兵訓練艦,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又在塞瓦斯托波爾充當警衛艦。它們在那裏度過了戰爭的大部分時間,1918年被德軍俘獲,後德軍將其移交英軍,而英軍在1919年撤離克里米亞時破壞了它們的發動機。由於無法移動,這兩艘艦在俄國內戰期間先後被白軍布爾什維克俘獲。當弗蘭格爾艦隊英語Wrangel's fleet駛往比塞大時,錫諾普號被遺棄,而「常勝者格奧爾吉」號則被拖至該地。蘇聯從1922年開始拆解「錫諾普」號,而法國則從1930年開始在比塞大拆解「常勝者格奧爾吉」號。

Remove ads

設計

Thumb
根據《布拉西海軍年鑑英語Brassey's Naval Annual》(1896年版)中描述的葉卡捷琳娜二世級右側側面圖和甲板平面圖。

葉卡捷琳娜二世級戰艦的設計用途,一是支援對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兩棲攻擊,二是阻攔英國地中海艦隊任何試圖強行穿越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入黑海的行動。這意味着它們必須在土耳其海峽狹窄的水域內,與土耳其海岸炮台及軍艦交戰。這種作戰環境使得艦艏方向的火炮變得尤為重要,因為戰艦可能無法及時轉向,讓舷側火炮對準敵人。在設計過程的較早階段,就確定了三座炮架的布局——兩座位於艦艏,一座位於艦艉,但火炮的數量,以及選擇炮塔還是炮座來搭載火炮,卻成了爭議不斷的話題。1882年亞歷山大港轟炸行動中,英國「魯莽」號戰艦英語HMS Temeraire (1907)[b]搭載的炮廓式升降炮表現出色,這給俄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開始認真考慮在新型戰艦上採用這種火炮安裝方式。與炮塔相比,炮廓重量更輕,這使得戰艦可以額外加裝幾門9吋(229毫米)口徑火炮,但後來人們意識到,完全可以取消這些額外的火炮,轉而在炮廓內安裝雙聯裝炮架,這樣幾乎不會增加重量負擔。[3]

兩名海軍建造師自法國訪問後,對裝甲方案進行了修改,而此時艦隻的建造工作早已啟動。他們回國後提出,應採用完整的水線裝甲帶——這樣一來,即便戰艦的艦艏和艦艉中彈,也能保住浮力與航速。最初的裝甲方案與英國的做法十分接近:採用一條短而厚的水線裝甲帶,保護動力系統和彈藥艙,但除了裝甲甲板外,戰艦兩端並未設防。他們的建議被納入了艦船設計,但為了適配完整的水線裝甲帶,裝甲方案不得不進行大幅調整。裝甲帶的最大厚度從18吋(457毫米)減至16吋(406毫米),艦艏與艦艉處的裝甲帶厚度減至8吋(203毫米),同時在沖角艦艏的上側加裝了一條6吋(152毫米)厚的裝甲板。中部12吋(305毫米)厚的裝甲堡壘長度從約130呎(40米)縮短至100呎(30米),僅夠覆蓋彈藥升降機和煙囪煙道,以此減輕重量。即便如此,該艦的設計排水量仍增至10,190長噸(10,354公噸),吃水深度也因此增加了5吋(127毫米)。[4]

該級戰艦最初計劃僅建造三艘,但「錫諾普」號下水後,由於未能及時完成更現代化的設計方案,「常勝者格奧爾吉」號便按照葉卡捷琳娜二世級的改進型設計建造。與另外幾艘同型姊妹艦相比,該艦的主要區別在於裝甲布局與裝甲構成。[5]

Remove ads

常規參數

葉卡捷琳娜二世級戰艦的水線長為331呎8.5吋(101.105米),全長為339呎3吋(103.40米),舷寬為68呎11吋(21.01米),吃水深度在27.92至28.83呎(8.51至8.79米)之間。本級艦的排水量明顯超標,滿載排水量達11,050至11,396長噸(11,227至11,579公噸),比10,190長噸(10,354公噸)的設計排水量大了1,000長噸(1,000公噸)。艦體由一道從17號肋骨延伸至65號肋骨的中縱艙壁,以及十道橫向水密艙壁分隔。艦體還設有完整的雙層底。目前已知唯一的穩性數據來自1908年的「錫諾普」號,該艦當時的穩心高度為4呎(1.2米)。[6]

推進系統

「葉卡捷琳娜二世」號與「切斯馬」號配備兩台三缸立式複合蒸汽機,動力由14台圓柱形鍋爐提供。「錫諾普」號與「常勝者格奧爾吉」號則採用立式三脹式發動機英語Compound steam engine——其中「錫諾普」號是世界上第一艘採用該類型蒸汽機的大型軍艦,其蒸汽分別由14台(「錫諾普」號)或16台(「常勝者格奧爾吉」號)圓柱形鍋爐供應。除「葉卡捷琳娜二世」號的蒸汽機由波羅的海造船廠建造外,其餘所有艦隻的蒸汽機均從法國或英國進口。該級艦的設計總功率介於8,500至10,500匹指示馬力(6,338至7,830千瓦特)之間。試航時,這些戰艦的最高航速約為15至16節(28至30公里每小時;17至18哩每小時)。它們滿載時可攜帶900長噸(914公噸)煤炭,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12哩每小時)航速行駛時續航里程為2,800海里(5,186公里;3,222哩),以14.5節(26.9公里每小時;16.7哩每小時)航速行駛時續航里程為1,367海里(2,532公里;1,573哩)。[7]

武器

Thumb
「錫諾普」號的一座12吋火炮炮架

葉卡捷琳娜二世級戰艦的主炮為三組雙聯裝12吋(305毫米)火炮,均安裝在雙聯裝炮廓內。對於如此大口徑的火炮而言,其布局十分特殊:兩座炮廓並排設置在艦艏,第三座則位於上層建築後方。艦艏的每座炮架可向艦艏方向轉動30°,向艦舷後方轉動35°,總射界為155°;艦艉的炮架總射界則為202°。主炮安裝位置極低,僅比主甲板高出4呎6吋(1.37米),向艦艏或艦艉方向射擊時,會對甲板造成嚴重損壞。該級艦使用了兩種不同型號的主炮:「葉卡捷琳娜二世」號與「錫諾普」號配備的是30倍徑1877年式火炮,「切斯馬」號與「常勝者格奧爾吉」號配備的則是35倍徑奧布霍夫1886年式火炮。兩種火炮的俯仰角範圍均為-2°至+15°,算上瞄準時間,射速約為每4至5分鐘一發,每門炮備彈60發。每艘艦炮廓內的炮架型號也各不相同:「葉卡捷琳娜二世」號採用的是體積龐大的液壓驅動式蒙克里夫升降炮架,後來發現這種炮架比預估尺寸更大,因此在最先完工的「葉卡捷琳娜二世」號與「切斯馬」號上,不得不將裝甲堡壘的外緣延伸至艦體兩側的舷台處,不過「切斯馬」號的火炮並非升降式。等到「錫諾普」號與「常勝者格奧爾吉」號完工時,炮架尺寸已縮小到無需設置舷台的程度,但事實證明,縮小後的新型裝甲堡壘空間過小,無法容納12吋35倍徑火炮,因此「錫諾普」號只得改用老式的30倍徑火炮;與之相反,「常勝者格奧爾吉」號的裝甲堡壘則是按適配新型火炮的規格設計的。「切斯馬」號的火炮安裝在失衡的轉台上,當火炮向一側瞄準的時,會導致艦體傾斜;若將所有火炮都轉到一側最大射界處,艦體傾斜角度可達7.6°,轉台機械裝置幾乎無法將火炮轉回首尾方向[8]。當時已預料到這一問題,因此加裝了壓載水艙以抵消傾斜,但這些水艙最終被證明幾乎毫無用處,因為注滿水需要長達兩小時。1892年,通過重新布置轉台上的設備以改善平衡,這一問題得到部分解決,但更徹底的解決方案要麼被認為成本過高,要麼被認為效果不佳[9]

30倍徑1877年式火炮發射的炮彈重731.3磅(331.7公斤),炮口初速為1,870呎每秒(570米每秒),在仰角6°時射程可達5,570碼(5,090米)[10]。35倍徑1886年式火炮發射同重量731.3磅(331.7公斤)的炮彈時,炮口初速為2,090呎每秒(640米每秒),在最大仰角下射程可達11,600碼(10,600米)。該型火炮還可使用一種「重型」炮彈,炮彈重1,003磅(455公斤),發射初速為2,000呎每秒(610米每秒),不過其射程數據暫無記錄[11]

7門6吋(152毫米)1877年式35倍徑火炮中,除1門安裝在艦艉艦體內部外,其餘均安裝在艦體舷側炮眼的側旋炮架上,每門炮備彈125發[12]。這些火炮的最大仰角為15°,俯角為5°,可發射兩種炮彈:一種是重277至280磅(126至127公斤)的「輕型」炮彈,另一種是重415磅(188千克)的「重型」炮彈。炮口初速取決於炮彈重量與發射藥類型:使用無煙火藥發射「輕型」炮彈時,初速為2,142呎每秒(653米每秒);使用無煙火藥發射同款「輕型」炮彈時,初速可達2,326呎每秒(709米每秒);而使用褐色火藥發射「重型」炮彈時,初速僅能達到1,867呎每秒(569米每秒)。若使用無煙火藥、以15°仰角發射277磅的「輕型」炮彈,該炮的最大射程為10,330碼(9,450米)。[13]

在「葉卡捷琳娜二世」號與「切斯馬」號上,8門47毫米(1.9吋)五管旋轉式霍奇基斯機炮英語Hotchkiss gun中,有6門安裝在從艦體伸出的小型舷台英語Sponson上,最後一對則安裝在艦體炮眼內,用於防禦魚雷艇;「錫諾普」號的這8門炮均安裝在艦體炮眼內,而「常勝者格奧爾吉」號的8門單管炮則安裝在炮甲板上[14]。該型炮發射3.3磅(1.5公斤)的炮彈,炮口初速為1,476呎每秒(450米每秒),射速為每分鐘30發,射程可達2,020碼(1,850米)[15]。「常勝者格奧爾吉」號的戰鬥桅樓英語Top (sailing ship)上還裝有10門37毫米(1.5吋)單管霍奇基斯炮,而另外三艘較老的艦隻則裝有4門五管炮;該型37毫米炮發射1.1磅(0.50公斤)的炮彈,炮口初速為1,450呎每秒(440米每秒),射速為每分鐘32發,射程可達3,038碼(2,778米)[16]。所有艦隻均配備7具14吋(356毫米)水上魚雷發射管,每舷側各3具,艦艉再設1具[17]

Remove ads

裝甲

Thumb
「葉卡捷琳娜二世」號在1902年

葉卡捷琳娜二世級戰艦最初設計有一個短而厚重的中央裝甲堡,但在建造過程中調整為完整的水線裝甲帶。其中三艘較老的艦隻採用從英國凱莫爾·萊爾德造船廠英語Cammell Laird進口的複合裝甲英語Compound armour,裝甲帶最大厚度為16吋,以每2吋(51毫米)為梯度遞減,到艦艏和艦艉處減至8吋。裝甲帶高度為8呎(2.4米),16吋厚的裝甲板底部邊緣厚度逐漸減至6吋。裝甲帶上部3呎(0.9米)原本設計在水線以上,但由於艦體超重,裝甲帶大部分沒入水中,比如「葉卡捷琳娜二世」號僅有13吋(330毫米)的裝甲帶位於水線以上。中央裝甲堡位於裝甲帶上方,長100呎(30.5米)、高8呎6吋(3米),側面裝甲厚12吋,前端由10吋(254毫米)厚的艙壁(隔牆)封閉,後端則由9吋(230毫米)厚的艙壁封閉。三角形裝甲堡壘高9呎6吋(3米),用12吋厚的裝甲板保護火炮;「錫諾普」號的裝甲堡壘為減輕重量,縮短了約15吋(381.0毫米)。炮廓上方裝有裝甲護罩,用於保護船員免受輕武器射擊和彈片傷害,「葉卡捷琳娜二世」號的護罩厚1.5吋(38毫米),「切斯馬」號和「錫諾普」號的則為1.5至2.5吋(38至64毫米)厚。6吋火炮和魚雷則完全沒有裝甲保護。各艦司令塔側面的裝甲厚度各不相同:「葉卡捷琳娜二世」號為6吋,「切斯馬」號為8吋,「錫諾普」號為9吋。裝甲甲板在中央裝甲堡上方厚2.5吋(64毫米),其他區域則僅厚2.25吋(57毫米)。[18]

與其他同型姊妹艦不同,「常勝者格奧爾吉」號採用的裝甲為鋼製。其裝甲帶最大厚度為12吋,以每2吋為梯度遞減,艦艏處減至6吋,艦艉處減至8吋。為減輕重量,該艦裝甲帶高度比同級其他艦隻降低了1呎(0.30米),降至7呎(2.1米)。但由於艦體依然超重,滿載狀態下其裝甲帶僅有6吋位於水線以上,比其他同型姊妹艦少了7吋(177.8毫米)。該艦裝甲甲板在裝甲堡外側厚2.25吋,在裝甲堡上方則厚1.5吋。[19]

Remove ads

建造和服役

「葉卡捷琳娜二世」號在尼古拉耶夫的海軍部造船廠建造,另外三艘則由俄羅斯輪船貿易公司英語Russian Steam Navigation and Trading Company在塞瓦斯托波爾建造。當時海軍部造船廠尚未做好建造如此大型艦船的準備,需要額外籌備才能啟動「葉卡捷琳娜二世」號的建造工作。建造過程中,部分設備需從聖彼得堡運送而來,這造成了一些延誤,但建造周期長達六年的主要原因,是開工後設計方案幾乎不斷地修改。後來發現炮架尺寸比預估的大,為騰出足夠空間,不得不將裝甲堡壘的外緣延伸至艦體兩側的舷台處;作為補償,裝甲堡壘的正面裝甲厚度從14吋(356毫米)減至12吋。此外,還需將裝甲堡壘向後移動約10呎(3米),以防止艦體出現首傾,裝甲布局也如前文所述進行了調整。[20]

現代化改造

世紀之交前後,每艘艦都在漫長的改裝期間將鍋爐更換為貝爾維爾式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在這一時期及之後,曾有多份不同提案提出要對這些艦船進行改造,使其重新成為有效的作戰艦艇。這些提案通常包括:用現代化的克虜伯裝甲英語Krupp armour替換原有的複合裝甲或鋼製裝甲;用兩座雙聯裝炮塔取代原有火炮及炮廓,炮塔內搭載威力更強的12吋火炮;而最徹底的方案則是將艦船削減一層甲板。不過這些提案最終均未實施,儘管海軍確實為「切斯馬」號訂購了改造所需的裝甲和新型炮塔,但隨後海軍重新評估了此次現代化改造的成本效益,最終將這些裝甲和炮塔轉用於當時正在建造的「金口約翰」號戰艦。[21]

「葉卡捷琳娜二世」號

「葉卡捷琳娜二世」號(俄語:Екатерина II)以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命名,由尼古拉耶夫海軍造船廠建造。該艦於1883年6月26日鋪設龍骨,1886年5月20日下水,1889年完工[22]。1905年6月「普譚金」號戰艦發生兵變時,「葉卡捷琳娜二世」號的艦員被認為不可靠,為防止該艦加入「普譚金」號,其發動機與螺旋槳的連接被切斷。之後該艦被移交塞瓦斯托波爾港務局,1907年8月14日除籍。1912年4月22日,該艦被重新定為「3號除籍艦」,隨後作為魚雷靶船被擊沉。[23]

「切斯馬」號

「切斯馬」號(俄語:Чесма)以1770年俄國在切斯馬海戰中獲勝的事件命名,由俄羅斯輪船貿易公司在塞瓦斯托波爾建造。該艦於1883年6月下旬鋪設龍骨,1886年5月18日下水,1889年5月29日完工[22]。「普譚金」號戰艦發生兵變時,「切斯馬」號的船員也被認為不可靠,因此該艦並未參與對「普譚金」號的追擊。此前「普譚金」號曾前往羅馬尼亞康斯坦察尋求庇護,後來「錫諾普」號將其拖回塞瓦斯托波爾,途中「切斯馬」號負責護送。之後「切斯馬」號被移交塞瓦斯托波爾港務局,1907年8月14日除籍。在該艦被徹底拆解前,海軍部決定用其艦體進行全尺寸裝甲試驗。1912年4月22日,該艦被重新定為「4號除籍艦」,隨後用作火炮靶船;之後又成為黑海艦隊驅逐艦的魚雷靶船。在這些攻擊試驗中,該艦最終沉沒於滕德拉灣海底,20世紀20年代中期被徹底拆解。[23]

「錫諾普」號

「錫諾普」號(俄語:Синоп)以1853年俄國在錫諾普海戰中獲勝的事件命名,由俄羅斯輪船貿易公司於1883年6月下旬在塞瓦斯托波爾鋪設龍骨,1887年6月1日下水,1889年開始試航並宣告完工[22]。該艦曾參與對「普譚金」號的追擊,還從「普譚金」號尋求庇護的羅馬尼亞康斯坦察,將其拖回塞瓦斯托波爾[23]。1910年,「錫諾普」號被改裝為火炮訓練艦,之後又成為塞瓦斯托波爾的警戒艦,其12吋火炮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四座單裝8吋(203毫米)炮塔火炮[24]。1916年,該艦進行改裝,加裝了防雷鼓包,以便在計劃中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行動(該海域水雷密布)中充當「掃雷艦」[25]。俄國內戰期間,1919年該艦發動機被英軍摧毀,隨後先後被布爾什維克和白軍俘獲。從1922年起,蘇聯開始對其進行拆解[23]

「常勝者格奧爾吉」號

Thumb
20世紀20年代末,「常勝者格奧爾吉」號在比塞大被拘禁

「常勝者格奧爾吉」號(俄語:Георгий Победоносец)以「常勝者聖佐治」命名,由俄羅斯輪船貿易公司於1891年5月5日鋪設龍骨,1892年3月9日下水,1893年宣告完工,但其試航工作一直持續到1895年中期。該艦與同級其他艦隻僅為半姊妹艦關係,因為其裝甲方案不同,且建造時間遠晚於早期的幾艘艦[26]。該艦曾參與對「普譚金」號的追擊,但艦上船員隨後也發動了兵變;不過次日效忠派船員重新控制了艦船,後來「普譚金」號威脅稱,若該艦駛離敖德薩港就對其開火,船員們只得將艦擱淺[27]。1908年,該艦被降級承擔二線任務,之後其主炮被拆除[24]。1914年「戈本」號戰鬥巡洋艦轟炸塞瓦斯托波爾期間,該艦向其發射了三發炮彈——這是該級所有艦船中唯一一次實戰射擊,但整個戰爭期間,它大部分時間都在塞瓦斯托波爾充當指揮艦[27]。1918年該艦被德軍俘獲,隨後德軍將其移交給英軍;1919年英軍撤離克里米亞時,破壞了該艦的發動機。俄國內戰期間,該艦曾先後被雙方俘獲,最終被撤退的白俄軍隊拖至比塞大,後來由法國政府拆解[27]

Remove ads

腳註

註釋

  1.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
  2.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906-1914》[2]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