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中的戰敗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
Remove ads

同盟國(德語:Mittelmächte匈牙利語Központi hatalmak土耳其語İttifak Devletleri保加利亞語Централни сили羅馬化Tsentralni sili;英語:Central Powers[註 1],又稱中央國中央同盟,由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保加利亞王國這四個國家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對敵並最終戰敗。

快速預覽 地位, 首都 ...
Remove ads

中文譯名

值得注意的是,英文中一戰的同盟國為Central Powers,這個詞中完全沒有「同盟」的意思,只有「中央」的意思。

英文中兩次世界大戰中的「戰勝國」陣營均是Allies,即「同盟」;而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則寫法不同,為Central PowersAxis Powers,兩者均有「中間力量」的意思,一戰的戰敗國是「中央力量」,二戰的戰敗國是「中軸線力量」。

至於Central Powers一詞為何在中文裏要被翻譯成同盟國已經難以考證。可能一,其漢字的參考來源或許是日本的和製漢語中央同盟国(ちゅうおうどうめいこく)」,因為中日共用同一套漢字系統,所以中文也沿習此用法;可能二,或許直接翻譯自一戰前,德奧意在1882年所建立的那個同盟,即「三國同盟(Triple Alliance)」,這個同盟的名稱中明確有「同盟」二字。

目前的中文語境已經普遍將Central Powers譯為「同盟國」,無論繁體簡體均是如此。

Remove ads

成員

Thumb
興登堡威廉二世魯登道夫

戰爭開始階段的同盟國包括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於1914年加入,而保加利亞王國則於1915年加入。同盟國亦稱中央國,其由來為這四個國家(及除芬蘭立陶宛之外其他與其同盟的政權和團體)均位於俄羅斯帝國以西,法國英國以東。芬蘭、阿塞拜疆及立陶宛在1918年俄羅斯帝國崩潰及戰爭結束前夕加入。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包括如下國家[1]

更多資訊 國家, 參戰時間 ...
更多資訊 人口 (百萬), 土地面積 (百萬平方千米) ...
更多資訊 動員, 陣亡 ...
Remove ads

其它勢力與運動

停戰及條約

在協約國於瓦爾達爾馬其頓的成功推進後,保加利亞於1918年9月29日簽訂停戰條約。受英國及其阿拉伯盟友在巴勒斯坦和敍利亞的勝勢所迫,鄂圖曼帝國亦於1918年10月30日簽訂停戰條約。11月首周,在意大利於維托里奧·維內托取勝及奧匈帝國解體之後,奧地利匈牙利分別簽訂停戰條約。百日攻勢的持續推進迫使德國於1918年11月11日晨簽訂和約,戰爭結束。由於各同盟國各自簽訂和約,第一次世界大戰並無統一的停戰條約。[4]

更多資訊 旗幟, 國家 ...
Remove ads

參見

註釋

參考來源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