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吳淞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吳淞口
Remove ads

吳淞口,為黃浦江長江之口[1],位於中國上海市寶山區吳淞街道浦東新區高橋鎮之間[1][2],寬約800米[1],長約1.8公里[2]。宋時原系吳淞江長江之一口,遂名吳淞口[1]。一直為上海港船舶進出長江口的咽喉門戶[2],輪船由前後引導燈樁引經吳淞口進港航道即可駛入上海港[3]。吳淞口由上海海事局吳淞交通管制中心下屬的吳淞海事局管轄[4]

Thumb
從空中鳥瞰吳淞口
Thumb
吳淞口日出,左側是吳淞口燈塔
Thumb
吳淞水位鍾

形成歷史

明永樂二年(1404年)[1][5]夏原吉[5]開浚范家浜,引大黃浦吳淞江出海[1][5]。正德十年(1515年),引吳淞江入宋家浜。隆慶三年(1569年),海瑞疏浚宋家浜,引吳淞江黃浦吳淞江遂成為黃浦的支流,吳淞江出口段與大黃浦、范家浜連為一體[5],最終成為黃浦江的出口[1],但仍沿稱吳淞口[1][5]。經歷年疏浚,現漲潮時吳淞口航道維護水深為-8米[1][2]

設施

吳淞水位鍾

清同治元年(1862年),吳淞口設置指示潮位的標杆,為船隻助航[1]。光緒十六年(1890年),上海海關在黃浦江張華浜設置水尺,由人工觀測水位,始有潮位紀錄。民國元年(1912年)1月,浚浦局在吳淞口炮台灣設立[6][7]島式[8][9]自記水位站,設有潮球一座,指示水深[6]

民國22年(1933年)和民國32年(1943年)[6],先後裝有「圓盤潮汐指示儀」[10],指示潮汐水位變化[6],故水位站亦稱吳淞炮台灣潮汐指示儀,具備記錄與顯示雙重功能[10]。「圓盤潮汐指示儀」初期在夜間採用電燈照明,之後改為白色霓虹燈[10]

1962年,拆除白色霓虹燈裝上航標燈作為燈樁使用。1981年,水位站受8114號強颱風襲擊而損毀[10]。1985年,在原水位站東側10米處重建一座水位站和自動顯示的水位鍾,並於1986年2月投入使用[6]至今[10]

吳淞口燈塔

吳淞左導堤(石梗)

屬於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荷蘭總工程師奈格主持鋪開的黃浦江系列整治工程的一部分,在其1909年(宣統元年)返回荷蘭前,治理工程總完成一半[11]。該項則在宣統二年(1910年)三月完工[12][13],總造價為202萬兩關平銀[12]。石梗位於黃浦江河口西岸的終端與長江南岸接壤處,以吳淞海軍碼頭向外213米與吳淞炮台圍牆外152米交點為起點,向外延伸成微彎形,半徑2.4公里,全長1395米[12]。石梗建成後,宣統三年(1911年),又在吳淞口東岸建成長1500米的[7]右順壩[2][14],形成喇叭口,引導潮汐主流沖刷河口淺灘,增大進潮量[12],將吳淞外沙暗沙刷深[12][14]。該項與高橋新航道開挖工程,共同對黃浦江兩沙治理起到重大作用[11]

1957年,對石梗進行局部整修。1958年始,在石梗堤腳邊拋泥,在石梗外拋石,以護坡腳。1965年初至1966年底,又對石梗實施沉排護底、拋石護坡、修補堤面等工程,增設石梗燈樁3座[13]

Remove ads

吳淞口國際郵輪港

相關歷史事件

相關事故

  • 瑞安輪:1922年8月7日,因颱風襲擊,在吳淞口沉沒,200餘人遇難[17][18]
  • 江亞輪:1948年12月3日,在吳淞口外沉沒,3000餘人遇難。
  • 長平輪:2018年1月2日夜間11時39分,載有鋼材的長平輪在吳淞口錨地沉沒[19],3名船員獲救,10名船員下落不明[20]
  • 順強2輪:2018年7月15日,順強2輪與永安輪在吳淞口64號燈浮附近水域發生碰撞,事故導致「順強2」輪沉沒,船上13人落水,3人獲救,10人失蹤[21]
  • 2018年11月21日八時許,一艘386總噸的貨船在吳淞口附近的A60浮筒處江面上翻沉,船上2名船員落水。路過的上海客輪公司執行「吳淞—長興—橫沙」航線的「飛翼15」客輪將其中一名落水者救起,另一名落水者則被吳淞海事局指揮中心指派前往搜救的「海巡01013」艇的船員救起。
  • 2020年3月26日13時35分,一艘長江駛往黃浦江方向的油船「華*306」輪與反方向空載油船「宏*油19」輪在吳淞口101燈浮附近發生碰撞,「華*306」輪左舷其中一貨艙破損,導致部分柴油泄漏,兩船均無人員傷亡。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