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吳尊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1963-2023)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吳尊友(1963年6月24日—2023年10月27日[1]),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央常委[2]。
簡歷
1980年,吳尊友通過高考考入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系。1988年獲安徽醫科大學流行病學碩士學位。同年進入安徽省防疫站工作。1995年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流行病學博士學位。1995至1997年在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合作導師是曾毅。[3]
2003年參與非典防治工作。2005年,吳尊友任中國疾控性病愛滋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從事與愛滋病防治有關的工作[4]。2017年4月,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2023年1月,吳尊友當選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2023年10月27日12時56分因胰腺癌去世,享年60歲[1][5],按其生前遺願,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6]。吳尊友病逝後,吳尊友的母校安徽醫科大學設立吳尊友獎學金。[7]
觀點和爭議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媒體多次就疫情防控問題採訪吳尊友[8][9]。吳尊友主張「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動態清零」政策,並多次在媒體採訪和個人微博上為這一政策辯護[10][11][12][13]。 但根據美聯社報道,吳尊友對自己必須按照指令公開宣傳清零政策感到無奈,他在非公開場合有時也不同意過度防控,並曾在2022年10月的內部報告中批評北京市政府的過度防控沒有科學依據,扭曲了動態清零政策,有激化群眾情緒導致社會不滿的風險[14][15]。
2022年3月,吳尊友指出疫情發生地只要能及時進行3至4輪全員核酸檢測,即可實現「社會面清零」[16],。然而隨後在上海、北京等地都出現了經過嚴密靜默措施和頻繁全員核酸檢測後均未能實現「清零」的情況,吳尊友對此辯解稱多次未能查出陽性患者的原因之一是「有些感染者不是持續地向體外排出病毒,而是間隙性排出病毒,感染者在做核酸採樣的那個時點剛好不排毒」[17][18]。這一說法隨後遭到多方批評[19],多位專家指出所謂「間隙性排毒」的說法完全缺乏科學依據[20][21][22]。
2022年9月16日,重慶市在隔離檢疫人員中發現中國首個猴痘病例。對此,吳尊友在微博上建議民眾「不要同近期(三周內)從境外回國的人發生肌膚接觸」,「不要同陌生人發生肌膚接觸」。[23]
Remove ads
榮譽
2022年5月27日,在第75屆世界衛生大會上,世界衛生組織將納爾遜·曼德拉健康促進獎授予中國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家吳尊友教授,表彰他在愛滋病防控、健康促進等領域的傑出成就。[24]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