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際衛生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國際衛生局(法語:Office International d'Hygiène Publique,簡稱OIHP)是世界上第一個致力於推動全世界衛生工作的國際組織,供各成員國就突發衛生事件的出現和疾病的傳播情況交換信息,並提供有關衛生方面的建議。[1]衛生局於1907年12月9日成立,總部位於法國巴黎,[2]於1946年併入世界衛生組織。[1][3][4]
歷史
國際衛生局的成立的目的是監督有關船舶和港口檢疫是否合規,以防止鼠疫和霍亂的傳播,並執行其他公約。[5]進而參與應對其他流行病,收集關於各種疾病更廣泛的流行數據,同時還涉及諸如對藥用鴉片、大麻以及其他藥物的管控等和 [6] 第一次世界大戰衛生方面的諸多問題。 [5]
最早在 1903 年於巴黎舉行的國際衛生會議上,提出了設立一個國際機構來解決獲取諸如全球霍亂和黃熱病等傳染病的有關信息及如何告知各國的問題。法國政府後來承擔了起草設立國際衛生局的提案的任務,草案最終在 1907 年 8 月提交。同年 12 月 3 日,在羅馬舉行了後續會議,與會代表來自比利時、巴西、英屬印度、埃及、法國、英國、荷蘭、意大利、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西班牙、瑞士和美國。除了羅馬尼亞的代表外,所有代表都在 12 月 9 日簽署了組織章程。
1908年11月4日,一個由上述與會代表組成的委員會在巴黎外交部召開會議。此次會議促成了該機構常設形式的規劃藍本。規定了委員會的職責是創建該機構,制定其規章制度,提供經費,並指導其初期的運作。[7]
國際衛生局是國際聯盟衛生組織(Organisation d'Hygiène)架構的一部分。[8]國際衛生局與國際聯盟衛生委員會之間常是競爭關係,不過他們有時也會開展合作。 [9]
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國際衛生局幫助希臘和中國重建了公共衛生服務體系。[1]
1930年,國際衛生局常務委員會在應對地中海沿岸多個港口爆發的鼠疫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此次疫情中,委員會首先要求獲取抗鼠疫疫苗的類型和數量等信息。委員會還委派了一個團隊去研發一種能夠識別多種細菌的血清。[10] 1946年7月22日各國簽署各項議定書解散了國際衛生局。 [11]1947年1月1日,國際衛生局的流行病學部門被併入了世界衛生組織臨時委員會。然而之後仍維持着名義上的存續狀態,直至1952年通過特別議定書完成與世衛組織的正式銜接程序,其才被正式解散。

Remove ads
組織架構
國際衛生局由一個「常務委員會」管理,該委員會先後由羅科·桑托利奎多(1908年至1919年)、奧斯卡·韋爾格(1919年至1932年)、喬治·S·布坎南(喬治·西頓·布坎南,1932年至1936年)掌舵。[13][14] 截至1933年,國際衛生局由以下締約方組成:[15]
阿根廷, 1910
澳洲, 1909
比屬剛果, 1927
比利時, 1907
玻利維亞, 1912
巴西, 1907
英國 英屬自治領 , 1927
英國 英屬印度, 1908
保加利亞, 1909
加拿大, 1910
智利, 1912
丹麥, 1913
荷蘭 (荷屬東印度), 1925
埃及, 1907
法國, 1907
法屬阿爾及利亞, 1910
法屬赤道非洲, 1929
法屬印度支那, 1914
法屬西非, 1920
德國, 1928
英國 , 1907
希臘, 1913
漢志王國, 1932
愛爾蘭 , 1928
意大利, 1907
日本, 1924
盧森堡, 1926
馬達加斯加, 1920
摩洛哥, 1920
墨西哥, 1909
摩納哥, 1913
荷蘭, 1907
挪威, 1912
新西蘭, 1924
秘魯, 1908
伊朗王國, 1909
波蘭, 1920
葡萄牙, 1907
羅馬尼亞, 1921
蘇丹, 1926
瑞典, 1909
瑞士[來源請求]
捷克斯洛伐克, 1922
南非聯邦 , 1919
西班牙, 1907
法屬突尼斯保護國, 1908
土耳其, 1911
美國, 1907
蘇聯, 1926 (最初在 1907 年是以
俄羅斯帝國 的名義締約)
烏拉圭, 1913
Remove ads
另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