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圓通寺 (昆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圓通寺是雲南省昆明市的一座佛教寺院,位於五華區華山街道圓通街42號、圓通山南麓,始建於南詔,重建於元代,現今是昆明城內最大的佛寺,是雲南省、昆明市佛教協會所在地[1]。寺內有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和藏傳佛教三派的佛殿,以大乘佛教為主[2][3]。
歷史
圓通寺初名「補陀羅寺」,據元延祐七年(1320年)《創修圓通寺記》記載,其始建於南詔時期,民間傳聞中建寺目的是鎮蛟龍禍患[4][5][1];寺名「補陀羅」即觀音菩薩道場補怛洛伽山,據此可推斷該寺興建之初即為觀音道場,供奉觀音菩薩[6][4]。南宋寶祐三年(1255年)元世祖南征時,補陀羅寺毀於兵火[4][7]。元大德五年(1301年),雲南行中書省左丞阿昔思決定重建,延祐六年(1319年)建成,並以觀音名號「圓通」命名,更名為「圓通寺」,當時有觀音大士殿、藏經閣、圓通寶殿、鐘鼓樓和兩座佛塔等建築[7]。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擴建昆明城,圓通寺始被圈入城內[4][1]。永樂元年(1403年)、景泰四年(1453年)、成化十九年(1483年)、嘉靖十四年(1535年)曾多次進行修繕。清康熙七年(1668年),平西王吳三桂主持大規模擴建,將山門南移百步至圓通街街面,新建圓通勝境牌坊、天王寶殿、八角彌勒殿。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雲貴總督蔡毓榮修葺。同治十年(1871年)圓通寺發大水,部分建築、佛像受損;光緒十一年(1885年)重修。[7][1]
1950年,圓通寺被軍方接管,交由圓通公園管理[1]。「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昆明市人民防空辦公室佔用,並在寺後溶洞修築人防工程[1]。1975年交還市城建局管理時寺內花木無存,建築受損;1976年起修復,1979年10月重新對外開放。[7]1984年5月25日,移交昆明市宗教事務處管理[1]。2004年3月,歷時6年、斥資900餘萬元的修繕工程基本完工[8]。
1983年3月,圓通寺被公布為第一批昆明市文物保護單位[9];1983年4月,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0];1998年11月,被公布為第五批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9]。
Remove ads
建築
圓通寺坐北向南,北靠圓通山(舊稱螺峰山),南臨圓通街,佔地面積12,767平方米。寺廟依地勢而建,為中國罕見的倒坡式布局,山門地勢高而正殿地勢低;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山門、圓通勝境坊、龍華寶殿、八角亭、圓通寶殿、銅佛殿等。[11][12]
圓通勝境坊建於清康熙七年(1668年),是三門四柱的磚木結構牌坊[13]。
龍華寶殿內為彌勒菩薩、四大天王[14]。龍華寶殿與圓通寶殿之間為放生池,池中央為重檐攢尖頂的八角亭,正中供奉二十四臂觀音菩薩立像[14]。八角亭南北各以三孔漢白玉石拱橋連接兩岸[15],池兩側又設有抄手遊廊,布局有唐代水榭式佛殿和池塘院落風格[16]。
圓通寶殿面闊七開間,重檐歇山頂,金橙色琉璃瓦。圓通寶殿原供奉觀世音菩薩,但同治十年(1871年)塑像在大水中毀損,光緒年間重修時,改奉釋迦牟尼三身佛,而將觀音像移入八角亭中。殿內東西兩側則塑有十二圓覺、二十四諸天及十方菩薩,三身佛背面則是西方三聖、蘭谷和尚、馬保將軍。[14][15][6]
圓通寶殿東側有藏傳佛教的普光明殿,供奉大日如來,兩旁為蓮花生、宗喀巴[14]。
圓通寶殿之後有長300餘米的石壁,稱衲霞屏(又稱盤坤岩、明月石、瞻嘯岩),石壁上有歷代摩崖石刻,沿峭壁有「采芝徑」至山頂,與昆明動物園連通[1]。圓通寶殿後曾有元代咒蛟台,1985年為迎奉泰國佛教協會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在咒蛟台原址增建泰式的銅佛殿,1990年10月竣工[7][1][14]。
Remove ads
圖集
-
圓通勝境坊
-
八角亭
-
圓通寶殿
-
銅佛殿
-
韋陀像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