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圜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圜錢也稱圜金、環錢,是一種中國古代銅幣。主要流通於戰國時的秦國和魏國。圓形,中央有一個圓孔。錢上鑄有文字。

圜錢體圓、有孔,既不容易折斷,又便於穿索,因此具有易於攜帶和清點的優點,使用起來也比較方便,圜錢的形狀遂為中國以後的金屬鑄幣所借鑑。由圜錢發展而來的方孔錢更成為之後幾千年間東亞地區貨幣的主流。
背景

一種假設認為圜錢形制的演變來源於新石器時代的紡輪和玉璧[1],主要有兩種說法:
不過「紡輪」,「玉璧」和「玉環」如何演變至戰國時期的圜錢仍存在疑點,這當中的過程沒有實物出土。
圜錢最初在魏國出現,目前以魏武侯(前395年—前370年在位)所鑄造的共、垣字圜形圓孔銅幣為最早。[3]圜錢具有很好的使用功能,它的造型簡潔,形狀統一,繩索一串又便於數數和攜帶,手感宜人,因此在戰國七國之中除了韓國和楚國,在趙、秦、齊、燕各國都普遍鑄引了圜錢,[4]西周、東周周王畿在滅亡前夕也鑄過圜錢。早期的圜錢錢文均為地名,如垣(今山西垣曲東南)、共(今河南輝縣)為魏邑,直到商鞅變法後秦國於前336年開始鑄幣和「一兩」的問世錢面才不鑄地名,而以重量作為面文,秦國貨幣以兩、甾為單位。圓形方孔錢在秦國引入魏國的圜錢不久後形成,即秦「半兩」,1980年四川青川縣郝家坪的前306年M50戰國墓出土的7枚半兩錢,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半兩標本。[3]近年,在甘肅隴南文縣鐵爐溝還出土了罕見鐵質半兩。[5]這種方孔錢在秦國的東征下,也為齊、燕末年採用並鑄成貨幣替代刀幣使用。[3]秦統一天下後,實行貨幣一致性,以半兩作為當時的國家銅幣,廢除之前各種各樣的銅幣形狀。[6]
圜錢最初在魏國出現,目前以魏武侯(前395年—前370年在位)所鑄造的共、垣字圜形圓孔銅幣為最早。[3] 由於圜錢良好的使用功能,先秦各國貨幣大多最終發展成為圜錢,在戰國七國之中除了韓國和楚國,在趙、秦、齊、燕各國都普遍鑄引了圜錢,[7]西周、東周周王畿在滅亡前夕也鑄過圜錢。[3]
早期的圜錢錢文均為地名,如垣(今山西垣曲東南)、共(今河南輝縣)為魏邑,直到商鞅變法後秦國於前336年開始鑄幣和「一兩」的問世錢面才不鑄地名,而以重量作為面文,秦國貨幣以兩、甾為單位。[3]
出土文物
Remove ads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