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土肉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土肉桂
Remove ads

土肉桂學名Cinnamomum osmophloeum[1])為樟科肉桂屬的植物,是台灣的特有植物。分布在台灣,生長於海拔400米至1,500米的地區,多生於常綠闊葉林中。[2]目前在台灣花蓮縣鳳林鎮以及南投縣中寮鄉已經有人工栽培。

快速預覽 土肉桂, 保護狀況 ...
Remove ads

型態

莖與葉

中喬木,為常綠樹木,樹皮和樹葉有肉桂的味道。小枝細長無毛,葉呈互生或是近似對生,革質,葉緣全緣,葉形呈卵形至狹卵形,葉尖為尖形或漸尖形,葉基鈍形或次圓形,葉長8~12公分,葉寬3~6公分,三出脈,兩條主要側脈延伸到中肋2/3~3/4長度的地方,側脈對數加上主要側脈大概為2~3對,細脈網狀,葉柄約1公分無毛被物。[3]

花與果

花序為聚繖花序,腋生或頂生,花序長5~7公分,小花梗8~16毫米,花梗有密絨毛,花被片6枚,呈橢圓形,約3毫米長2毫米寬,頂端鈍形,外側及內側都有毛被物,完全雄蕊三輪每輪三枚,第一輪和第二輪雄蕊無腺體,花絲無毛被物,第三輪雄蕊中間有一對腺體,花絲基部有毛被物,第四輪退化雄蕊呈箭頭狀三角形,花絲有毛被物。子房呈橢圓形,無毛被物,約1毫米長,柱頭約1.8毫米長無毛被物,柱頭三淺裂,花期在四月到七月,果實為核果,長約1公分寬約0.5公分,成熟期在十月。[2]

應用

民俗應用

土肉桂的木材可供器具建築之用,樹皮有治胃寒、消化不良、感冒、活血通經等功用,也是五加皮酒的主要原料,葉片則可以拿來泡肉桂茶。

鄒族人稱土肉桂為Nigi,將其可食用的根部當作零食,另外曬乾的樹皮可入魚湯、排骨湯;阿美族人則將土肉桂的果實搭配檳榔食用[2]。居住於南投仁愛泰雅族,因山肉桂(Hom)的果實味道比馬告更強烈,所以更喜歡用來煮菜,煮雞湯。

現代應用

從肉桂樹皮提煉出來的芳香精油俗稱肉桂油,其活性成分非常複雜,主要成分為肉桂醛,含量在80%以上,其餘20%由香豆素、肉桂酸、水楊醛、苯甲醛等等物質組成,而土肉桂在70年代就被認定為良好的肉桂代用品,其精油的主要成分亦為肉桂醛和香豆素。相較於肉桂,土肉桂更勝一籌的是,除了可以從樹皮提煉精油之外,其枝葉也可以提取精油,且從枝葉提取的精油產量更是高出樹皮的5倍,因此不需要經由剝皮及伐木,只要採集土肉桂的葉片,就能夠提煉精油,還可以連年採收,相當有潛力成為優良的非木質林產物。[4]

土肉桂精油的主要成分「肉桂醛」,有良好的殺菌效果,可用於木材防腐、食品防腐等等。另外由於肉桂醛的甜度為蔗糖的50倍,且有抗氧化能力,使其在食品添加應用上有極大的潛力。[5]

根據海關資料統計,台灣每年進口自中國大陸、印尼進口的肉桂多達一千多公噸,進口價值約為1億2千萬,因此土肉桂有相當大的市場潛力。[6]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