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聖母領報教堂 (哈爾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圣母领报教堂 (哈尔滨)
Remove ads

哈爾濱聖母領報教堂(俄語:Благовещенский храм в Харбине,音譯作「布拉格維音斯卡婭教堂」),又譯作「聖母報喜教堂」,是歷史上俄國僑民在中國哈爾濱修建的一座東正教教堂,原址坐落於埠頭區警察街41號(今道裏區友誼路33號)[1]。該教堂始建於1900年,歷經三次重大改建,最終於1970年拆除。

Thumb
哈爾濱聖母領報教堂

歷史

1900年4月6日,為方便聚居在哈爾濱松花江南岸修築中東鐵路的俄國人參加宗教活動,沙皇俄國財政部、哈爾濱中東鐵路局與東正教北京傳教士團的英諾肯提乙·費古洛夫斯基司祭在松花江南岸的大橋村一帶共同主持修建一座簡易的木質結構東正教教堂。因該教堂於俄歷的「聖母領報日俄語Благовещеньев день[註 1]」舉行祝聖,故稱「聖母領報教堂」。1903年5月,第一代的聖母領報教堂落成。該教堂投入使用後,東正教北京總會駐哈爾濱代表駐地亦設立於此。1904年,教堂外圍進行了一次磚石加固工程。1905年,教堂西牆增建了一所木製側屋,作為收容日俄戰爭中受傷的俄籍將士的醫務所使用。[2]

1907年5月22日,為響應當地教民的呼籲,該教堂建築委員會決定開始修建一座石結構的新聖母領報教堂[2]。後因資金困難和洪水泛濫等問題,修建新教堂的計劃一再擱淺。直到11年後,1918年2月23日,第一座聖母領報教堂發生火災後被焚燒殆盡。1918年5月,該教堂的原管理人員利用保險公司賠償與東正教北京總會的撥款和林業公司與鐵路公司捐助的廉價木材,決定重建一座石結構的聖母領報教堂。1919年3月22日,新建的聖母領報教堂落成[1]

1929年9月11日,因新建的聖母領報教堂牆面出現裂縫,以及在哈爾濱的俄僑人數增加,教堂聖美促進小組決定於第二座聖母報喜教堂對面新建一座更大規模的聖母領報教堂[2]。1930年7月20日,哈爾濱城市管理局批准了新教堂的平面設計圖。1930年9月14日,梅列基俄語Мелетий (Заборовский)大主教、東正教北京總會和哈爾濱的東正教司祭人員共同主持了新教堂舉行奠基儀式。該教堂由建築師鮑里斯·圖斯塔諾夫斯基(俄語:Б. М. Тустановский) 設計,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呈拜占庭風格,可同時容納1200人祈禱[2]。第三座聖母領報教堂的建造時間長達10年,1932年至1934年間因松花江漲水而停工兩年,復工後於1935年開始修建圓頂鐘樓。1936年,圓頂上之十字架建設完成。1940年9月14日,第三座聖母領報教堂竣工並舉行祝聖儀式[1]

1958年,由於大量信仰東正教的俄僑離開哈爾濱,相關宗教活動減少,聖母領報教堂關閉。1966年,教堂被改為馬戲團學校。1970年,第二座與第三座聖母報喜教堂被拆除,因第三座聖母報喜教堂的樑柱較為堅固,僅拆除了圓頂和鐘樓部分,教堂遺址上則改建為哈爾濱市建築設計院。其建築內部至今仍可看到教堂圓頂的彎形樑柱的遺蹟。[3]

Remove ads

歷任掌院神父

  • 1903年—1905年,首任掌院修士司祭列昂提俄語Леонтий_(фон_Вимпфен)
  • 1905年—1916年,第二任掌院修士司祭年基奧尼西。
  • 1916年—1919年,第三任掌院修士司祭赫里斯托福爾。
  • 1919年—1927年,第四任掌院大司祭亞歷山大•沙巴基克。
  • 1927年—1946年,第五任掌院大司祭梅列基俄語Мелетий (Заборовский)哈爾濱東正教會第二任主教。
  • 第六任掌院大司祭阿里斯塔爾。
  • 第七任掌院修士大司祭波里卡爾普。
  • 第八任掌院大司祭達尼伊爾•何海林,哈爾濱東正教委員會會長[4]
  • 第九任掌院司祭安托尼•姚寶順[5]

註解

  1. 即俄歷3月25日,《路加福音》中記載的天使加百列奉神差遣向聖母瑪利亞傳達耶穌受孕的消息之日,詳見「聖母領報」條目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