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坦普爾1號彗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坦普尔1号彗星
Remove ads

坦普爾1號彗星是一顆周期彗星(先前編號為9P/Tempel 1)。

快速預覽 發現, 發現者 ...

發現

坦普爾1號彗星是1867年4月3日由一名在馬賽工作的德國天文學家恩斯特·威廉·勒伯萊希特·坦普爾(Ernst Wilhelm Leberecht Tempel)所首次發現的。當初在發現時,坦普爾1號彗星每5.68年內接近一次近日點。在隨後1873年至1879年的觀測中發現,坦普爾1號彗星的軌道有時非常接近木星以至於其軌道周期因受引力影響而發生改變。這種情況在1881年發生了一次,軌道周期延長為6.5年。同時近日點也發生了改變, 距離增長了5000萬千米,這導致這顆彗星從地球看來更不易見。以至當年的天文學家因為無法繼續跟蹤其軌道而斷言其已經解體。

坦普爾1號彗星直到1960年代才被美國天文學家布萊恩·馬斯登(Brian G. Marsden)在考慮木星擾動後藉助精確的彗星軌道計算而重新「發現」,現在的軌道周期是5.5年。

性質

坦普爾1號彗星並非是一顆明亮的彗星;其最大星等大約為+11,遠遠低於裸眼可視範圍。經由哈勃天文望遠鏡使用可見光和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的紅外線觀測後,其大小據信約為14乘4千米(8.7乘2.5英里)。這些觀測也發現其反照率只有4%。自轉周期為兩日。

探測

美國東部時間2005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當天(PDT時間2005年7月3日),NASA發射的深度撞擊號探測器撞擊了坦普爾1號彗星。地面和太空望遠鏡在撞擊發生時觀測到彗星亮度增大了一些數量級, 深度撞擊號觀測器記錄下了撞擊處發出的明亮光芒.

撞擊形成的彈坑細節還沒有詳細報告。據信彈坑可能直徑200米深度30-50米,但依據坦普爾1號彗星的結構與物質構成的不同,形成的彈坑也可能會小的多。該次任務的目的是研究彗核的內部成分。

參見

外部連結


更多資訊 週期彗星, 坦普爾1號彗星 ...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