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埃爾丁
德国巴伐利亚州城市,埃尔丁县县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埃爾丁(德語:Erding,發音:[ˈeːɐ̯dɪŋ] ⓘ)是德國巴伐利亞州上巴伐利亞行政區埃爾丁縣的城市,也是埃爾丁縣的縣治,面積54.61平方公里,2023年12月31日人口為37,169人。
Remove ads
地理
埃爾丁主城位於慕尼黑規劃區內,位於慕尼黑市中心東北約30公里,蘭休特西南約31公里處。慕尼黑機場位於埃爾丁西北約10公里的埃爾丁沼澤。伊薩爾河支流森普特河流經埃爾丁。
歷史
742年,阿吉洛爾芬家族的一名成員將阿爾特哈姆(Altham)送給貝內迪克特博伊恩修道院,這是今天埃爾丁市內的地點首次在文獻中被提到。788年,地名「阿爾德奧因加斯」(Ardeoingas)在一份文獻中首次被提到,該地名源於人名「阿爾德奧」(Ardeo)。891年,東法蘭克國王阿努爾夫將阿爾德奧因加斯王宮送給薩爾茨堡的座堂聖職團。
1228年,巴伐利亞公爵路易一世授予埃爾丁城市權利。隨着維特爾斯巴赫王朝首次分遺產,埃爾丁被分給下巴伐利亞,此後其屬於下巴伐利亞至19世紀。1300年開始,城市地標埃爾丁塔(Erdinger Stadtturm)開始建造。
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期間,1503年,埃爾丁被巴伐利亞公爵阿爾布雷希特四世征服。1506年戰爭結束後,上巴伐利亞與下巴伐利亞重新統一。與此同時,被送給薩爾茨堡座堂聖職團的舊埃爾丁莊園區(Hofmark Altenerding)又被買回,被哈格伯爵賣給商人約翰·雅各布·富格爾。
三十年戰爭期間,埃爾丁於1632年和1634年兩次被瑞典軍隊佔領、搶劫和燒毀。因此市內於1634年爆發饑荒和鼠疫。1648年,瑞典將軍卡爾·古斯塔夫·弗蘭格爾將埃爾丁設立為其指揮部,市內大多數居民逃到了未被瑞典人佔領的地區。後來神聖羅馬帝國軍隊在奧塔維奧·皮科洛米尼的指揮下分兩路逼近埃爾丁,城市又被焚毀。為了資助城市的重建,市內特地設立了一項啤酒稅。
法國大革命戰爭中,尤其是在1800年霍恩林登戰役中,軍隊入駐埃爾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1945年4月18日下午[2],美軍投下了50枚高爆彈,埃爾丁老城區遭到重創[3][4]。此後幾天有120人喪生,24人因傷勢過重而死亡。據推測,此次襲擊原本是針對佛萊辛的[5]。1945年5月1日埃爾丁未經過戰鬥向美軍投降。
1978年5月1日,市鎮舊埃爾丁和朗根蓋斯靈併入埃爾丁[6]。
Remove ads
友好城市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