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埃里希·凱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埃里希·凯勒
Remove ads

埃里希·凱勒(德語:Erich Kähler,1906年1月16日—2000年5月31日)德國數學家,對幾何學和數學物理學有廣泛的興趣,為代數幾何和弦理論打下了重要的數學基礎。

快速預覽 埃里希·凱勒, 出生 ...
Remove ads

教育和生活

埃里希·凱勒出生於萊比錫,是電報檢查員恩斯特·凱勒的兒子。在母親埃爾薩·戈切贈送給他有關斯文·海丁的書後,年幼的凱勒受到啟發,想成為一名探險家,很快將他對探險的熱情轉向了天文學。據說他在高中時就寫了一篇長達50頁的關於分數微積分的論文,希望它能讓他獲得博士學位。他的老師回復他說,他必須先上大學課程才行[1]

1924年,凱勒在萊比錫大學註冊,學習伽羅瓦理論,結識了數學家埃米爾·阿廷,並在利奧·利希滕斯坦(Leon Lichtenstein)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儘管仍然着迷於天體力學,凱勒撰寫了一篇關於旋轉液體的平衡解存在性的論文,該解源於n體問題的某些解,並於 1928 年獲得博士學位[2]。他在萊比錫繼續學習了一年,得到了德國科學共同體的獎學金資助,但在 1929 年曾在科尼斯堡大學擔任研究助理。1930年,凱勒加入漢堡大學數學系,師從威廉·布拉什克,撰寫了一篇關於「代數方程的積分」的博士後論文。1931年至1932年,他在羅馬與意大利幾何學家,包括恩里克斯、卡斯特爾努奧沃、萊維-奇維塔、塞魯等人一起工作[1],這使他於1932年發表了關於現在稱為凱勒度量的著名論文[3]。凱勒在回到漢堡後繼續工作,直到1935年前往科尼斯堡大學,一年後被提供一個普通教授職位。1938年,他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呂伊斯·岡特爾(Luise Günther)[1]

在二戰前幾年,凱勒是希特拉和德國民族主義的支持者,他報告說他於1935年自願加入德國軍隊,於1937年加入海軍,1939年8月24日在波蘭入侵前加入了陸軍[4]。戰爭接近尾聲時,他被派往德佔法國的聖納澤爾潛艇基地,後來被盟軍俘虜,被送往伊勒德雷島的戰俘營,然後又被轉移到穆爾桑的另一個營地。在這段時間裏,由於得到了法國物理學家弗雷德里克·朱利奧-居里和數學家艾利·卡當的幫助,凱勒得以研究數學,並收到了數學書籍和論文,能夠在獄中繼續工作。他於1947年被釋放[5]。他報告說,他對希特拉的誓言(作為公務員)對他非常重要,並且在數十年後的1988年接受桑福德·西格爾採訪時仍然是第三帝國的辯護者。一位前學生在1988年報告說,他在辦公室里放着一面納粹海軍旗幟[4]

作為戰俘釋放後的數學家,凱勒回到漢堡大學擔任臨時講師。他在1948年接受了他的母校萊比錫大學的教授職位,填補了1945年Paul Koebe去世後留下的職位空缺。但是在同一年,蘇聯佔領當局開始將該地區的行政權移交給德國共產主義領導人,從1949年10月起,該地區成為新成立的東德的一部分。凱勒在接下來的十年裏對東德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不滿意,最終決定在1958年離開,擔任柏林工業大學的講師。在那裏,他被譽為當時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他的講座吸引了來自工程和科學學科的600名學生。在1964年,他回到了漢堡大學,填補了Emil Artin於1962年去世後留下的職位空缺。他的妻子Luise在1970年生病去世,Kähler娶了第二任妻子Charlotte Schulze,她是他在戰爭中去世的兄弟的遺孀。Kähler一直在漢堡大學工作,直到1974年退休。

退休後,凱勒仍然是一位活躍的研究者,寫了一些關於物理學和龐加萊群基礎的重要論文,以及一些哲學論文。

Remove ads

貢獻

作為一名數學家,凱勒以多項貢獻而聞名:他提出了關於非線性解析微分系統的Cartan-Kähler定理;提出了複流形上的Kähler度量的概念;提出了Kähler微分,提供了一種純代數理論,並被廣泛採用於代數幾何。在所有這些貢獻中,微分形式理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凱勒被認為是從Élie Cartan提出的理論的形式起源時期開始發展這一理論的重要人物之一。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Kähler流形是指複流形,它具有黎曼度量和辛形式,三種結構相互兼容。

K3曲面以Kummer、凱勒和小平命名。

他早期的工作是關於天體力學的;他也是方案理論的先驅之一,儘管他的想法從未被廣泛採用。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