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殼丘頭遺址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殼丘頭遺址群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蘇平鎮的數個古遺址,歷史時代為距今7500年—3000年的新石器時代至商朝時期。殼丘頭遺址群首次發現於1958年,由殼丘頭、西營、東花丘、龜山等地的遺址組成,被認為是南島語族早期人種向台灣以及南太平洋地區擴散的發源地,對南島語族的起源與遷徙研究具有一定價值。
發掘歷史
殼丘頭遺址群包括數個分散在平潭島北部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位於蘇平鎮南壟村東的殼丘頭遺址是福建省境內較早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殼丘頭遺址最早於1958年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1][2](一說發現於1964年[3]),1984年定名為「南壟新石器時代遺址」。1985年—1986年,福建省博物館(今福建博物院)對南壟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首次科學發掘,發掘了772平方米的面積,出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物200餘件,1989年,遺址正式更名為「殼丘頭遺址」,並在1991年入選第三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4]。2004年,福建博物院與夏威夷大學人類學系、畢夏普博物館合作,對殼丘頭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發掘12平方米的面積,出土了木炭、貝殼等標本,並通過碳-14測定,確定遺址文物處於距今6500年—5500年的新石器時代。[2][3]
殼丘頭遺址博物館展出的挖掘工具和考古日記
在殼丘頭遺址發掘後,考古學界陸續發掘了西營遺址、東花丘遺址、龜山遺址等其他分布在平潭島北部的相關遺址。2017年,中國大陸在平潭島北部建立「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用以在平潭開展以殼丘頭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考古與研究,同時進行文旅發展建設[5][6]。研究基地建成並開展工作後,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對南島語族的起源與傳播史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7]。2019年10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殼丘頭遺址與西營遺址、東花丘遺址和龜山遺址等合併為「殼丘頭遺址群」,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2024年初,殼丘頭遺址群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9]。
Remove ads
遺址概況
殼丘頭遺址群主要包括殼丘頭、西營、東花丘以及龜山遺址等,歷史年代橫跨新石器時代至商朝,距今約7500—3000年,是福建迄今發現的歷史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總佔地面積逾16萬平方米[2]。殼丘頭遺址群出土文物屬於「殼丘頭文化」,被認為是福建地區海洋文化的肇始之地,以及南島語族向南太平洋的重要經停地[1][10]。
Remove ads
殼丘頭遺址又名「壳坵頭遺址」[11],得名於遺址所在的小山丘,現存面積約4000平方米,分上、下兩個文化層,出土有新石器時代灰坑、貝殼小洞、兒童墓葬人類活動遺蹟,以及石器、骨器、玉器、陶器等文化遺存[3]。石器包括打制石器和磨製的石錛、石斧,骨器則包含骨鏃、骨匕等,陶器遺存有紡輪、陶支腳和陶片[1],多為夾砂陶,另有少量施紅衣陶,這些陶器主要飾以壓印貝齒紋、戳點紋、刻劃平行條紋和鏤孔等紋路,器件的口沿唇面則壓印短斜線或花口,外側刻劃平行條紋、內側沿面內凹、唇面呈波浪形,形制多為圜底器、圈足器,另有零星的平底器[7][10]。這些器件的形制紋路與平潭南厝場遺址、閩侯溪頭遺址下層,以及金門富國墩遺址、新北大坌坑遺址具有較大的相似度。[12]
西營遺址是平潭島迄今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代表性遺存,遺址發現於1992年9月,面積約10000平方米[1],距今7300—6500年,出土的陶器包括夾砂灰陶、黑陶和紅陶等品類,器形有圓底釜、缽等,多飾以繩紋、弦紋,罐口沿則飾有多線刻劃紋、貝齒印紋等紋路[7][10];此外,遺址內亦曾採集到飾以雲雷紋的青銅時代灰硬陶片[1]。
東花丘遺址為平潭新石器時代末期的代表性遺存,距今4000—3500年,出土的遺存主要有夾砂繩紋陶,以及主飾以雲雷紋的印紋硬陶,這被認為是平潭土著文化與閩江下游文化相交流的結果;龜山遺址距今4000—3200年,文化特徵上是東花丘遺址延續,陶器主要為夾砂陶,輔以泥質陶、印紋硬陶、紅衣陶和少量原始瓷,器形主要為圜底器、淺圈足器,另有少量平底器,紋路包括繩紋、弦紋、戳點紋、方格紋、雲雷紋、回形紋和刻劃紋等。[7][10]
-
西營遺址的陶盆和缽形釜
-
殼丘頭遺址出土的動物殘骸
-
殼丘頭遺址出土的貝殼
-
東花丘、龜山等遺址出土的青銅時代陶器
-
殼丘頭遺址出土的陶器碎片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