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衛·羅賓遜
美国篮球运动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衛·莫里斯·羅賓遜(英語:David Maurice Robinson,1965年8月6日—),出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基韋斯特,為前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場上位置為中鋒,身高216公分。羅賓遜在1987年NBA選秀大會中被聖安東尼奧馬刺以首輪第一順位選中,因為堅持先於美國海軍以軍官身份服役,故球迷暱稱其為「海軍上將」(The Admiral)。
在進入聖安東尼奧馬刺後,羅賓遜立即成為隊上重要的即戰力,十四年職業生涯全部奉獻給馬刺,被普遍認為是聯盟歷史最偉大的長人球員之一。在他職業生涯中馬刺唯一最慘的球季是他因背傷而缺陣的情形。他最知名的便是與馬刺另一位傳奇大前鋒,也是後輩的添·鄧肯亦師亦友的情誼,在生涯末期羅賓遜自願退居二線全力輔佐鄧肯,也造就了聯盟最為知名的雙塔傳奇。
羅賓遜曾十次入選全明星陣容,新秀賽季獲選年度最佳新秀;1999年與2003年幫助馬刺奪得總冠軍。1995年榮獲年度最有價值球員;四次入選年度第一隊;四次入選最佳防守陣容第一隊;獲得一次得分王、一次封阻王和一次籃板王。此外他也是兩屆奧運會金牌得主(1992年、1996年)。2009年9月11日,羅賓遜和米高·佐敦、約翰·史托頓、謝利·史隆、C·薇薇安·史金格一同入選納史密夫籃球名人紀念堂。
羅賓遜在禁區的進攻主宰能力十分優秀,同時也有着長人少見的速度和搶截能力,曾於比賽中拿到「大四喜」數據;1995年攻下職業生涯單場最高的71分。其偉大成就與沙基·奧尼爾、柏德烈·伊榮、哈金·奧拉祖雲並稱為90年代的聯盟四大中鋒。
Remove ads
早年生活
大衛·羅賓遜於1965年8月6日出生在佛羅里達州的基韋斯特,是安布羅斯(Ambrose Robinson)和弗瑞達·羅賓遜(Freda Robinson)的第二個孩子。當時羅賓遜的繼父仍於美國海軍服役,為此他們家曾搬遷了好幾次。當他的繼父從海軍退役後,羅賓遜一家正式定居在維珍尼亞州的伍德布歷奇。在當地的學校,羅賓遜除了學業成績優秀之外,也擅長除了籃球之外的其他體育運動。就讀初中後,羅賓遜的身高一下就竄到了5尺9寸,於是他開始接觸籃球這項運動,也加入了校隊,但因為長期被教練安置在板凳上,沒有堅持多久便放棄了。升上高中後,由於羅賓遜的繼父退役後便在位於華盛頓特區邊上的維珍尼亞州維珍尼亞州馬納薩斯擔任工程師,於是他進入了當地的奧斯本公園高中。
在羅賓遜高中生涯後期,他的身高又迅速增長到6尺7寸,但是他從沒打過有組織的籃球或參加過任何籃球訓練營。當教練把這個瘦高個排進籃球隊的名單時,羅賓遜獲得了無數的榮譽與尊敬,但奧斯本公園高中並非甚麼籃球名校,所以也沒有吸引到任何籃球名校的青睞。當羅賓遜在學術水準測驗考試(SAT)中取得了1320分(滿分1600分)的優異成績後,他選擇追隨父親腳步,進入美國海軍學院就讀,並主修數學。
Remove ads
大學生涯和服役

在美國海軍學院的歷史上,羅賓遜被廣泛認為是最好的中鋒。他跟隨了他的偶像拉夫·森遜選擇了50號球衣。羅賓遜大一賽季的表現並不理想,場均得分也僅有7.6分。當他為美國海軍學院籃球隊打第一場正式比賽時,他的身高已經來到了6尺9寸,在隨後的大學生涯中他又長到了7尺,開始變得極具破壞力。羅賓遜大二賽季場均23.6分。大三賽季場均得到22.7分,且以場均13個籃板領先大學籃壇,還創下了場均5.9次封阻的分區紀錄。羅賓遜曾在一場比賽中送出了14次封阻,一舉打破美國海軍學院紀錄,而賽季共207次的封阻數也是隊史最高。大四賽季羅賓遜以場均28.2分、11.8個籃板以及4.5次封阻毫無爭議地獲選為美國年度最佳籃球員,並贏得了大學生涯裏最負盛名的兩座球員獎項-納史密夫學院年度最佳球員獎和約翰·伍登獎,同時他也入選了最佳海軍球員第一陣容。整個大學生涯中,大衛·羅賓遜一共創下了30項美國海軍學院的紀錄,榮膺過兩次全國封阻王和籃板王。他還是單季兩雙次數最多的人(31次)。在即將畢業的時候,羅賓遜獲得了參加1987年NBA選秀的資格,他在首輪第一順位被聖安東尼奧馬刺選中;然而,馬刺隊不得不等待兩年,因為羅賓遜必須先履行海軍的服役義務。
在海軍學院裏,羅賓遜是一名出眾的全能球員,同時他還是個優秀的棋手。在海軍學院為新生設置的體能測驗中,羅賓遜甚至在體操測試中高居榜首。他的身高更讓他的身體素質鶴立雞群。當時海軍學院的身高限制是6尺6寸,但羅賓遜加入海軍學院時的身高已經來到了6尺8寸,即使如此海軍學院仍決定破例錄取他。當羅賓遜自美國海軍學院畢業後,美國海軍部長約翰·雷曼眼見羅賓遜是個人才,便把他塞去了一個土木工兵團訓練計劃裏,並免除了羅賓遜三年的服役期,亦即他只需服役兩年即可加盟聖安東尼奧馬刺。即便如此,羅賓遜仍然作為一名海軍後備役,雖然被球迷戲稱為「海軍上將」,但羅賓遜實際上在海軍的軍銜是中尉。[1]
Remove ads
生平
1989年進入NBA,曾在1999年和2003年幫助聖安東尼奧馬刺奪得總冠軍。在2003年退役。生涯打過10次明星賽,獲得1995年年度最佳球員,職業生涯每場平均得到21.1分、10.6個籃板、2.5次助攻、1.41次搶截和2.99個封阻,平均投籃命中率51.8%,三分球命中率25%,罰球命中率73.6%。1995年拿下生涯最高單場得分71分。
直至2008年3月,大衛·羅賓遜是NBA史上四位在單場取得「四雙」(得分、籃板、封阻、助攻、搶截其中四項)的球員其中之一(其餘3位是:哈金·奧拉祖雲、阿爾文·羅伯遜,拿特·瑟蒙德)[2]。
他未加盟聖安東尼奧馬刺前,畢業於海軍學院,主修數學;87年當他在學院畢業,並開始到軍隊服役兩年,海軍中尉退伍。羅賓遜在1988年入選美國男子籃球代表隊,出戰漢城奧運,結果他就向軍方「請假」;可惜當時礙於FIBA的規則,奧運籃球選手只能由業餘選手、大學生籃球員、或其他NBA以外的職業籃球選手代表參加。美國當年最後派出NCAA籃球選手組成的隊伍,最終只得銅牌。 1992年巴塞隆拿奧運以馬刺主力中鋒身份入選夢幻一隊,並順利全勝封王;1996年阿特蘭大奧運,大衛羅賓遜入選夢幻三隊,順利取得第2面金牌。
羅賓遜效力馬刺的年代,除了96~97球季因為背傷問題缺陣外,其它年都能打進季後賽,唯獨生涯前期因為季後賽成績與許多球迷心中盼望的差距頗大,因此也曾飽受不少抨擊,包括前馬刺隊友丹尼士·洛文也曾在比賽後批評自家老大哥。
Remove ads
1997年為羅賓遜與馬刺另一個轉捩點。那時羅賓遜因傷勢的原因缺席了大半球季,球隊在失去禁區靠山後只打出20勝62敗的難堪成績,也就此得到了選秀狀元籤,在這時馬刺挑中了進入選秀的添·鄧肯。由於是羅賓遜的缺席間接導致馬刺的爛成績而選中鄧肯,因此當時也有不少嘲諷的言語「羅賓遜替馬刺帶來了鄧肯」。然而,籃球史上廣為佳話的雙塔陣營也因此誕生了。
在鄧肯加入後所組成的雙塔陣營,馬刺一下就比上個球季多進帳了36勝,雖然羅賓遜在此時的得分能力已有逐漸下滑的趨勢,但是羅賓遜願意以防守線為主,一邊替球隊搶勝一邊提攜鄧肯。 隔年因罷工而縮短的1998-1999 NBA賽季,兩人更一舉拿下馬刺隊史第一座冠軍。在這之後,原先批評羅賓遜打球太軟弱的言論也就漸漸消失。此後的馬刺也是季後賽的常客。 雖然面臨沙基·奧尼爾和高比·拜仁「OK組合」所率領的紫軍軍團使的馬刺往往為之慘虧,但是在一連串的新血加入,由文奴·真路比利、東尼·柏加與鄧肯組成的「GDP三劍客」已漸成為完全體,馬刺迎來了更完整的陣容。而羅賓遜在03年時場均得分已下滑至8.5分,但是在一幫年輕球員的努力以及自身的經驗輔佐下,馬刺在03年再度贏得一座冠軍,在這美好的氣息中,羅賓遜正式光榮退役。
球員資料
羅賓遜是少見的左撇子中鋒,由於出手位子不同所以讓防守方的球員會一時無法適應,並且亦有不亞於哈金·奧拉祖雲的速度與彈跳能力。羅賓遜也是偏向技巧為主的中鋒,在防守與得分方面皆能取得一定的平均,雖說沒有明顯的得分爆發力但是都能維持一定的穩定數據。
羅賓遜打球心思穩定成熟,以團隊為主的球風也是讓馬刺隊至此打下了團隊籃球的基礎。
職業生涯數據
Remove ads
榮譽
2009年與與米高·佐敦和約翰·斯托克頓一同進入納史密夫籃球名人紀念堂。 2013年,進入FIBA名人堂。
家庭
羅賓遜已婚,有三名子女。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