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天台小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台小學
Remove ads

天台小學是指在徙置大廈天台開設的小學,是香港二次大戰後出現嬰兒潮中國國共內戰引致大量移民湧入後,香港人口短時間內急劇增長,但教育資源貧乏,學校缺乏獨立校舍而產生的現象。

Thumb
1966年徙置區的一間天台小學

背景

大部份天台小學都開辦於1950年代及1960年代,這段時期的香港仍處於戰後嬰兒潮時期,加上大量移民湧入,導致香港人口激增,但當時香港經濟仍處於發展中地區,所以政府缺乏資源投放教育。雖然政府設有官立學校提供基本教育,但學額嚴重不足所以收生競爭激烈,擁有自設校舍的私立學校,其學費又不是一般家庭所能負擔,私人辦學的團體在當時也難以得到政府提供土地設置校舍,所以在天台設立的小學,成為當時一般家庭的兒童接受教育的途徑,而政府以象徵式每年收取1港元的租金,提供徙置大廈的天台給志願及宗教團體開辦學校[1],及社區中心。

出現

微勞士牧師(Rev. Verent John Russell Mills)在1950年代,建議香港政府在徙置大廈的天台上設立小學,由志願機構(例信義會)開辦,為基層家庭的子女提供教育機會。早期的天台小學設備相當簡陋,但當時能把子女送進天台小學已經難能可貴[2][3]。天台小學只開設在第一型至第三型的徙置大廈。天台小學其他用途包括幼稚園及社區服務機構。


為解決校舍不足的問題,香港政府除增加官立學校數量外,政府同時為接受政府資助條件的辦學團體提供資金援助及協助興建校舍成為政府資助學校,而新落成的屋邨及新市鎮都會規劃足以應付區內需要的學校校舍,興建學校不但令學童可以在設施較佳的校舍上課,建設足夠的校舍也為1978年起推行的九年免費教育鋪平道路。因此,由1965年4月起,政府開始以俗稱「火柴盒」小學徙置區屋邨標準小學校舍取代天台小學(而首間落成的是獻主會溥仁小學),直至1981年由更新型標準校舍取代為止。

由於徙置大廈從1970年代中期起被拆卸重建為有獨立起居設施的屋邨,天台小學因此逐漸停辦或遷到新建校舍繼續辦學,天台小學到1980年代初期已完成其歷史角色而全面淘汰[1]。非學校用途的天台小學於1988年結束服務。

香港最高峰的時期有192間天台學校,部份天台小學在歷史角色淘汰後,房委會改為獨立廚廁的出租單位,直到該類大廈清拆為止。

屋邨所屬大廈設有天台有蓋建築物

更多資訊 地區, 屋邨名稱 ...
Remove ads

演變及變體

雖然天台小學於1970年代尾至80年代初期被淘汰,但其實不少天台小學後來都獲配獨立校舍繼續辦學,如由泛民主派元老司徒華創辦的葛量洪校友會觀塘學校,原址在觀塘新區(即雞寮)十七座徙廈天台及地下,後遷往順安邨第二校舍辦學至2009年結束,又如葵盛邨聖公會主恩小學早年是大窩口徙置區的天台學校、長沙灣聖公會聖紀文小學早年是位於李鄭屋徙置區,現於牛頭角樂華邨興辦的樂善堂楊仲明學校,前身是位於油塘新區第10座天台的九龍樂善堂油塘灣學校等等,例子不勝枚舉。

變體:徙廈地下小學

由於徙置大廈天台空間依然有限,仍未能滿足當時學童的教育需求,部分徙置大廈一度要在地下設置小學。這些「地下小學」比天台小學更早淘汰,或遷往正式校舍:

Remove ads

流行文化

在2010年3月上映的香港電影歲月神偷》,電影中多幕可見到戲中角色「羅進二」在天台小學讀書的景象。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