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天台小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台小學
Remove ads

天台小学是指在徙置大厦天台开设的小学,是香港二次大战后出现婴儿潮中国国共内战引致大量移民涌入后,香港人口短时间内急剧增长,但教育资源贫乏,学校缺乏独立校舍而产生的现象。

Thumb
1966年徙置区的一间天台小学

背景

大部份天台小学都开办于1950年代及1960年代,这段时期的香港仍处于战后婴儿潮时期,加上大量移民涌入,导致香港人口激增,但当时香港经济仍处于发展中地区,所以政府缺乏资源投放教育。虽然政府设有官立学校提供基本教育,但学额严重不足所以收生竞争激烈,拥有自设校舍的私立学校,其学费又不是一般家庭所能负担,私人办学的团体在当时也难以得到政府提供土地设置校舍,所以在天台设立的小学,成为当时一般家庭的儿童接受教育的途径,而政府以象征式每年收取1港元的租金,提供徙置大厦的天台给志愿及宗教团体开办学校[1],及社区中心。

出现

微劳士牧师(Rev. Verent John Russell Mills)在1950年代,建议香港政府在徙置大厦的天台上设立小学,由志愿机构(例信义会)开办,为基层家庭的子女提供教育机会。早期的天台小学设备相当简陋,但当时能把子女送进天台小学已经难能可贵[2][3]。天台小学只开设在第一型至第三型的徙置大厦。天台小学其他用途包括幼稚园及社区服务机构。


为解决校舍不足的问题,香港政府除增加官立学校数量外,政府同时为接受政府资助条件的办学团体提供资金援助及协助兴建校舍成为政府资助学校,而新落成的屋邨及新市镇都会规划足以应付区内需要的学校校舍,兴建学校不但令学童可以在设施较佳的校舍上课,建设足够的校舍也为1978年起推行的九年免费教育铺平道路。因此,由1965年4月起,政府开始以俗称“火柴盒”小学徙置区屋邨标准小学校舍取代天台小学(而首间落成的是献主会溥仁小学),直至1981年由更新型标准校舍取代为止。

由于徙置大厦从1970年代中期起被拆卸重建为有独立起居设施的屋邨,天台小学因此逐渐停办或迁到新建校舍继续办学,天台小学到1980年代初期已完成其历史角色而全面淘汰[1]。非学校用途的天台小学于1988年结束服务。

香港最高峰的时期有192间天台学校,部份天台小学在历史角色淘汰后,房委会改为独立厨厕的出租单位,直到该类大厦清拆为止。

屋邨所属大厦设有天台有盖建筑物

更多信息 地区, 屋邨名称 ...
Remove ads

演变及变体

虽然天台小学于1970年代尾至80年代初期被淘汰,但其实不少天台小学后来都获配独立校舍继续办学,如由泛民主派元老司徒华创办的葛量洪校友会观塘学校,原址在观塘新区(即鸡寮)十七座徙厦天台及地下,后迁往顺安邨第二校舍办学至2009年结束,又如葵盛邨圣公会主恩小学早年是大窝口徙置区的天台学校、长沙湾圣公会圣纪文小学早年是位于李郑屋徙置区,现于牛头角乐华邨兴办的乐善堂杨仲明学校,前身是位于油塘新区第10座天台的九龙乐善堂油塘湾学校等等,例子不胜枚举。

变体:徙厦地下小学

由于徙置大厦天台空间依然有限,仍未能满足当时学童的教育需求,部分徙置大厦一度要在地下设置小学。这些“地下小学”比天台小学更早淘汰,或迁往正式校舍:

Remove ads

流行文化

在2010年3月上映的香港电影岁月神偷》,电影中多幕可见到戏中角色“罗进二”在天台小学读书的景象。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