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奧列格·拉赫馬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奧列格·鮑里索維奇·拉赫馬寧(俄語:Олег Борисович Рахманин,1924年10月7日—2010年8月4日),中文名羅滿寧,筆名鮑里索夫,是蘇聯/俄羅斯漢學家、社會活動家、史學博士。前蘇中友好協會第一副主席。中國人民的老朋友[1]。
生平
出生於德米特羅夫。1939年初中畢業後進入莫斯科第一特種炮兵學校。1943年被派往蘇德戰爭前線。參與了庫爾斯克會戰。9月,他在一場戰鬥中負重傷,被搬送至後方醫院。1944年2月出院[2]。1945年底退伍,被送入蘇聯外交部。1946年至1949年接受外交培訓和實踐,曾在蘇聯駐長春總領事館和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工作[2]。1949年被召回莫斯科,在蘇聯外交部中央辦公室工作。1951年再次被派往中國,學習了兩年漢語[2]。後歷任蘇聯對外文化協會駐華代表[3]、蘇聯駐華大使館翻譯、二等秘書[4]。
1958年至1960年在蘇聯外交部附屬高等外交學校進修,1960年開始擔任蘇聯華大使館參贊[2]。1963年調任至蘇共中央機關工作。1968年5月起任蘇共中央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工人黨聯絡部第一副部長。還任蘇中友好協會第一副主席[5]。
他在中蘇交惡期曾頑固攻擊中國的對內對外政策。例如在1982年5月索菲亞和1983年12月布拉格的對華國際會議上,極力反對東歐國家同中國發展雙邊關係的做法[6]。
1975年榮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77年獲教授職稱。1985年獲特命全權大使銜[2]。1982年出版了《中國札記》,1984年由蘇聯科學出版社再版修訂本。該書介紹了中國人民、文化、歷史和風俗[7]。1986年退休[6]。
Remove ads
軼聞
1950年,他陪同時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伏羅希洛夫拜會毛澤東等老一代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覺得「拉赫馬寧」讀的太拗口,就開玩笑地說:「乾脆你就叫羅滿寧吧。」[9]
1997年2月25日,羅滿寧在《蘇維埃俄羅斯報》上發表悼念鄧小平的長篇文章[10]。據他的回憶,1953年3月在蘇聯駐華使館弔唁史太林的時候初識了鄧小平。1989年5月16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訪華的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在會談正式開始前,鄧小平問戈爾巴喬夫:「羅滿寧同志現在做什麼?」[11]
羅滿寧曾在以「奧·鮑里索夫」為筆名出版的《蘇中關係(1945 -1980)》提到,毛在抗戰初期要求中共和八路軍「用一分力量和日本鬥,用二分力量來和國民黨鬥,用七分力量來發展自己」(即七二一方針)。[12]:100
榮譽
家庭
著作
- (蘇)奧·鮑·鮑里索夫; (蘇)鮑·特·科洛斯科夫合著. 《苏中关系:1945-1980》. 由肖東川、譚實翻譯.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82年4月.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