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威廉·K·維姆薩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威廉·K·維姆薩特(William Kurtz Wimsatt Jr.,1907年11月17日—1975年12月17日),是美國英語教授、文學理論家和評論家。維姆薩特與藝術哲學家比爾斯里共同開發的「意圖謬誤」知名;意圖謬誤,討論作者意圖對藝術創作的重要性。 [1]
![]()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3年7月14日) |
生平
維姆薩特出生於華盛頓特區,曾就讀喬治城大學,後於耶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39 年,維姆薩特進入耶魯大學英語系,任教至1975年逝世。維姆薩特以18世紀文學研究而聞名[2] 。文學理論和批評著作,例如〈山繆·詹森的散文風格〉(The Prose Style of Samuel Johnson, 1941)和〈哲學詞彙:山繆·詹森的「字典」與《漫遊者》之風格意義研究〉(Philosophic Words: A Study of Style and Meaning in the "Rambler" and "Dictionary" of Samuel Johnson , 1948)[2]。 維姆薩特是新批評學派的代表人物,特別是新形式主義批評[2]。
維薩特受到比爾斯里的影響,與比爾斯里共同寫作一些最重要的作品。維姆薩特借鑑朗吉努斯和亞里士多德等古代批評家的作品,以及一些同代人的作品,例如TS艾略特和芝加哥學派的作家。
維姆薩特的思想影響了讀者反應批評的發展,如瓦爾特·本·邁克爾斯及蒂文·克萊普的「反對理論」(Against Theory)(Leitch et al. 1373-1373-1374)。
Remove ads
理論
維姆薩特與比爾斯里於論文集《口語符碼[譯名請求]》(Verbal Icon)發表〈意圖謬誤〉(The Intentional Fallacy)和〈感應謬誤〉(The Affective Fallacy)。兩者「編纂新批評形式主義的正統原則」,影響了二十世紀批評[2]。
維姆薩特認為意圖謬誤源於「詩歌與其起源之間的混淆」[3]——意圖謬誤是指評論家過分強調作者個人、生平或維姆薩特所謂的「外部」資訊來分析作品,與哲學研究中的「起源謬誤」相同[3]。維姆薩特和比爾斯里認為這種評論策略是一種謬誤。一個理由是無法確定作者的意圖——事實上,連作者自己通常都無法確定一首詩的「意圖」;另一個理由是,一首詩,不僅作用在詩人與閱聽者間,還是獨立於兩者之外的存在,因此不能簡單地根據作者的意圖(意圖謬誤)或閱聽者的情感(感應謬誤)來評估一首詩的意義。維姆薩特和比爾斯里看來,意圖主義的批評變成了主觀的批評,故不再是批評。好的評論是通過文本中的證據來處理——而不是「通過諮詢神諭」[3]。
感應謬誤,是「詩歌與其結果之間的混淆」[3]。感應謬誤,是在分析一首詩時,過分強調詩歌對閱聽者的影響。
維姆薩特與比爾斯里認為,僅靠詩歌語言的效果來分析詩歌是一種不可靠的方法。詞語本身沒有情感效果,而情感效果獨立於詞語的意義。因此,一首詩不可能是「純粹的情感」,意味着一首詩的意義「不等同於詩對讀者的影響,尤其是詩的情感影響」[2]。
與意圖謬誤一樣,基於感應的批評是主觀的批評,根本無法真正保證「批評」的品質。因此,對於 維姆薩特與比爾斯里來說,這是一種分析謬誤。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