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學霸
描述学习状况的网络流行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學霸是起源於中國大陸的網絡流行語[1],也是一種校園現象[2][註 1]。此詞用以描述刻苦學習、學識豐富,並在某一領域確實取到優異成績的人[4][5]。具備此義的「學霸」一詞始流行於2012年[6](一說2013年[7])。此後每逢考試季,關乎「學霸」的報道常登上報刊,引發熱議[8];各種有關「學霸」的故事、段子[註 2]、歌曲亦被熱烈討論,廣泛傳播[10][11]。此詞可可褒可貶[12]。由此衍生出一批描述學生學習狀況的詞彙,其中有成體系者[13]。《北青報》調查指,這類詞彙業已深刻印象同學間人際交往,部分學生心理壓力亦因之而生[14]。對此此稱號,有正面稱讚體現學習勵志積極者,亦有批評其帶戾氣、製造隔閡者。
中文世界裏的類似流行語還包括波霸、麥霸、球霸等,多帶有某種程度的貶義或揶揄意味。
詞義流變
「學霸」一詞,最初完全為貶義[4]。「霸」字過去多指倚仗權勢蠻橫欺壓百姓者[15],仗勢欺人而刁潑無賴的生員被稱作學霸[4][16]。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卷四〈青樓市探人蹤 紅花場假鬼鬧〉中曾出現過此詞,其原句為:「其時屬下有個學霸廩生,姓張名寅。」而現代漢語中[17],此詞含義較類似於「學閥」[4],指把持學術話語權者[17]。他們作為學術界中某一領域的專家,憑藉自己的學術地位和權勢[4],對同行或非本系統的學術機構、個人予以無根據的打壓,破壞學術氛圍[17]。[註 3]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很多學術權威被認定為「學霸」而受辱,該詞語成為迫害知識精英的手段,從而使此詞具有特定的政治迫害意義。然時過境遷,構成彼時「學霸」內涵之社會環境不復存。[5]
2012年[6](一說2013年[7]),學霸一詞開始流行於網絡時,基本是一個中性詞。它指的是那些刻苦學習、學識豐富,並在某一個領域內確實取到了某些成績者[4][5],即「學界的霸主」[5]。這個詞為學生群體——從小學到大學——所使用[18][19]。與高中生相比,大學生「學霸」的評判標準相對低[20][註 4]。此詞也有時用於普通學生及網民嘲諷成績優異者「僅懂得學習,不懂得生活」[21];亦特指在重大考試前突擊學習者[22][23]。此詞有時帶有褒揚的意味[4],有時也有調侃戲謔意味[12][24]。在後者的情況下,使用此詞語者對稱呼對象的態度敬畏又稍有不屑,嘲諷還稍帶羨慕,於是此詞便可褒可貶、時褒時貶、既褒又貶[12]。
Remove ads
衍生稱謂

除了「學霸」一詞以外,與此等位反義的[25]用以描述學生群體的稱謂,還有「學渣」[22]。「渣」,即「渣子」「渣滓」,指物品提出精華後剩下的東西[26]。「學渣」,則意指平日學習不努力,期末考試時才臨時抱佛腳的學生群體[27]。此詞一般不帶有貶義,是學習不理想者對自己的自嘲,以此自稱亦成為壓力釋放的一種方式。而且隨着此詞的廣泛使用,成績理想者亦以此自謙。[22]但亦存在以「學渣」一詞表達蔑視之情的情況[28]。「學霸」「學渣」二詞使用頻率最高[25]。[22]
除此之外,由「學霸」衍生出的,用來描述處於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群體的詞彙還有更多,有的還成了體系。在一個版本中,稱謂等級從高至低排列乃:學魔、學神(學帝)、學霸、學痞(學屌)、學民、學弱、學渣、學殘、學沫、學水。這些稱謂分為三層。其中處於「上層」的學魔、學神、學霸成績優越,但三者之間還存在細微差異。比如學魔指對學習「走火入魔」者[29];學神則比學霸更勝一籌,且常做相對高難度的練習題卻遊刃有餘[22];學霸則指不但學習好,課外特長——諸如琴棋書畫之類——也多,社交範圍又廣泛者[29]。「學痞」一詞適用的對象「徘徊於學霸與學渣之間」,可能有超越學霸的天賦,但上課只看心情,作業一筆帶過;沒有學霸執着,亦沒學渣頹廢[22];但成績不錯[30]。而學民等詞則位列「中層」[29]。其中「學民」佩服「學霸」,想超過學霸並為之努力,而又瞧不起「學渣」[22];「學弱」長期熬夜,不堪重負身體虛弱[30]。學渣等詞位列「下層」[29]。其中,「學渣」處於「半瘋癲狀態」,刻苦而不得志;「學殘」處於「全瘋癲狀態」,不堪學業重負而「沒有人樣」;「學沫」並不努力,混日子但盼望不勞而獲;「學水」自暴自棄[30]。這個體系在一些同學間已形成「民間共識」[30][31],被不斷流傳,成為同儕間自嘲或調侃內容,不少老師校長亦聽過這些說法[30]。 而在另一個體系中,學生按學習水平被分為學霸、學神、學弱、學渣。刻苦而高分者為學霸;不刻苦而高分者為學神;刻苦而低分者為學弱;從不學習又無好成績者為學渣。其關係可借用坐標系表現,見圖。[13]
除以上系列詞語之外,還有適用領域較小的[1]「學酥」一詞,意思是表面是學霸,「一碰只剩渣」[22][32]。而繼「學酥」等詞之後,又出現「學婊」及「學糕」二詞。「學婊」意指臨考前裝作不複習,一考完就崩潰大哭,引得眾人安慰,卻在之後公布的成績表上名列前茅的「學霸」。[22]「學糕」清閒又能拿高分[22][33]。詞語「學鬼」表示在某個學科成績突出[30]。在2014年,微博上又出現「學癌」一詞,描述一學習就頭痛,貪睡愛玩手機的現象[22]。
Remove ads
階級
在2022年的研究指出,由於以考試決定地位的科舉傳統,在中國大陸的校園內,學神的地位最高,學霸次之,學渣又其次,學弱的地位最低。由於多數菁英學生未能意識到社會階級的差異,認為自己的能力出自天賦而非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由學神和學霸成為社會精英的體系或許將會在未來鞏固和加劇社會的不平等。此外,為了在校園內向上爬升,許多人假裝成自己不用功的樣子,被視為學弱的人拒絕承認自己是學弱,而堅稱自己是學渣,因為學弱的標籤將撤底否認他們有任何天賦和個人價值。[34][35]
詞彙影響
自從「學霸」這個詞走紅後,每逢考試季,有關「學霸」的報道常見諸報刊,引發熱議[8];各種有關「學霸」的故事和段子亦被廣泛討論傳播[10]。學生們對此一直有着廣泛的討論,許多同學能從這系列詞語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迅速為同學定位,在分類下構成班級學習格局[30]。不少人也在社交網絡上表達自己對學霸的「膜拜」,乃至立志成為學霸[19]。2013年底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播出同時,網民重新填詞翻唱的《學霸去哪兒》也流行於大學校園[11][19]。此曲引發了很多學生共鳴[38][37],其最後一句歌詞被很多學生評價為「直擊弱點」。其作者是一位大學生,他亦認為歌曲火熱原因之一乃眾人對「學霸學渣」的熱烈討論和所引起的共鳴。[39]而在2014年初的各高校期末考試進行過程中,又出現《學渣之歌》,歌詞中有一句:「學渣的心酸挫折,學霸肯定不懂得,到頭來怎麼複習都沒用的……」引網民分享[40]。一些高中校園內也流傳「願得一學霸,教我數理化」等陳述式[41]。隨着「學霸」熱,網站與學習類手機應用的名稱借「學霸」搭車的現象時有發生[42][43][44][45]。
但上海《文匯報》文章顯示,許多真正意義上的「學霸」也對此稱號無奈。曾有媒體的一項「你想不想變身『學霸』」的調查結果顯示,近四成的受訪者不願被當「學霸」,其原因包括「心理壓力大」「影響同學關係」「並不一定適應未來發展」。[46]《北京青年報》記者林艷稱其調查發現,被學生們使用的「學習外號」,不僅字眼上有微妙差異,事實上亦已深刻影響同學間人際交往。「學民」作為班級內的中間力量,對「學霸」崇拜,卻看不起「學渣」;包括學霸在內的「上層」學生,雖被別人崇拜,但亦因此倍感壓力。還稱北京某中學一位「學霸」因一次失手,從年級前十名跌至第三十,為之難過良久;而同城另一中學一女生「雖然學習一絲不苟」,惟排名仍靠後成為「學渣」,每逢課間遂獨自做功課而從不與人交流,除非必要之事。[14]
Remove ads
分析評價
對於「學霸」這一稱謂及相關現象的分析,集美大學社會學副教授巨東紅認為這是一種從內心中對自身不努力學習之狀態合理化解釋的自我安慰,但大部分學生仍可以把握自己的基本底線。巨東紅還認為,此乃泛娛樂化的現象,亦為同儕間的調侃與自娛。所謂「學渣」在自嘲中或許不甘心,但也相對輕鬆;因為既然已為學渣,那麼不優秀亦無大壓力。這也是此時期一代人所特有的處理表達壓力方式,是社會氛圍培養出的能力。[47]上海《文匯報》黃純一撰文稱,這類成體系的詞彙是「黑色幽默」,是「自嘲式的流行表達」[48]。 人民網線教平認為此現象乃標籤效應,「標籤」可定性導向,對一個人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影響強烈,且無論好壞,從而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向劃定的類別趨同,限制心理自然成長過程;若一個人被反覆稱為「學渣」等等,會導致自我懷疑,失去交往熱情與進步動力[49]。同濟大學柳珊認為,「學霸」及「學渣」等詞出現的背後原因或許是語言環境,而不在於校園文化。依其觀點,漢字本身應傳統而嚴肅,但在「鍵盤時代」使用拼音輸入法常得到「令人匪夷所思的」詞語搭配,該類詞彙就有成為校園流行詞彙的機會。[3]
Remove ads
對此現象,存在正面評價。期刊《語文建設》文章認為對「學霸」嚮往的種種好學尚學、將學習融入日常生活的「可喜現象」體現,「學霸」成為此時期學子心中楷模,具正能量[50]。 《光明日報》陳雪認為學生以成為「學霸」為榮是可喜的事,稱「學霸」是勵志標籤,激勵青年找尋夢想;並認為此為對拼爹心態與讀書無用論的強力反駁[51]。 同濟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教授柳珊的看法是,需要「學霸」這樣的「精神領袖」類角色正面引領校園風氣,改變「平庸的時代」下人們不願承認他人比自己優秀、不願送他人掌聲、見不得人好的心態。[3]
但對此現象亦有負面評價。人民網線教平根據上文提及的「你想不想變身『學霸』」調查結果,得出結論稱:這樣的心理包袱令部分人只願做穩中求進的普通人,而不願拼命維持他人眼中形象[52];且由此類稱呼帶來的標籤效應會導致評價不高者自我懷疑,失去交往熱情與進步動力[49]。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中心博士郭元婕稱,在單一教育評價體系下,失敗者皆為「學民」「學渣」,令人難過;並表示若有可培養每個人的優勢的好的教育體系,則不會有此類稱呼。[53] 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劉繼忠認為,媒體報道學霸事跡本意應為激勵他人,有些媒體卻抱着「羨慕嫉妒恨」的心態,把報道焦點集中在「讓記者嚇了一跳」的成績,以建構的「學霸」故事遮蔽學生發展的具體背景。這樣做會讓「學霸」被看做不可攀的群體,在學生群體中人為製造隔閡,令家長忽略學生個性發展。[54] 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楊慶祥認為「學霸」一詞帶有戾氣,和「學渣」一樣反映了一種缺乏自我認知的群體性心理;並認為這類詞語構造的校園等級體系會給學生帶來幻覺。華東師範大學心理系教授李曉文認為,「學霸」這樣的標籤帶着急功近利的味道,反映人們缺乏改變生活狀態方法的現象。[3] 2013年12月走紅網絡[55],被冠以「復旦學霸」等稱號的復旦大學學生張安琪亦表示腳踏實地的學習比「拜神」更有價值[46]。
Remove ads
關於對待「學霸」這一稱謂的方法,接受《北京青年報》採訪的教育從業者認為此類「玩笑」若為放鬆式調侃而無傷害,就無控制之必要;若以此為外號予儕輩以攻擊,則為不尊重之舉動;應「引導學生間互相尊重」[56]。 曾於2012年接受《成都晚報》記者採訪的一位「成都學霸」認為,對學霸可以不贊同其學習生活方式,但不應冷嘲熱諷其認真學習[57]。《中國教育報》刊登文章認為人們不可急於給「學霸」貼應試教育標籤,稱這是由於一些學校應試氛圍濃烈給人留下的印象;此外也認為要對宣傳「學霸」學習刻苦這樣「結果導向式的誇讚」持慎重的態度[58]。
而關於應該向「學霸」學習的是什麼,新華網教育頻道文章認為應向「學霸」學習的不是成績,而是對待學習與人生的態度[59]。河北新聞網認為「學霸」在大學並不多反而稀缺,因為很多曾在高考前懸樑刺股的學生進了大學後,「睡覺睡到自然醒,遊戲玩到手抽筋,與圖書館、自習室漸行漸遠」,故應向「學霸」學習自我管理能力及刻苦精神[60]。《金陵晚報》認為空談理論弱於實踐的,以及學習帶有功利性的學霸不值得學習[38]。
條目註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