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尺度纖維狀結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在宇宙物理學中,纖維狀結構(子類型:超星系團複合體,星系長城,星系板)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最大結構,一個典型的纖維狀結構的長度是70至150百萬秒差距,這些纖維狀結構厚實、線狀排列,組成了宇宙中空洞的邊界。[1]纖維狀結構由星系構成,其中的一些星系又因為和其他眾多星系組合的特別緊密而形成了超星系團。


形成
在宇宙演化的標準模型中,纖維狀結構附着暗物質形成網狀纖維。[2]暗物質被認為是在大尺度上支配着宇宙的結構。暗物質通過引力吸引強子物質,強子物質是天文學家看到形成薄薄的超星系長城的「普通」物質。
發現
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發現了比超星系團更大的結構。在1987年,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R·布倫特·塔利確認了他稱為雙魚-鯨魚座超星系團複合體的東西。1989年發現了CfA2長城[3],緊接着在2003年發現史隆長城。[4]在2013年1月11日,由中央蘭開夏大學的Roger Clowes領導下的研究人員宣佈一個超大類星體群(巨型超大類星體群)的發現,使得之前發現的纖維狀結構在尺寸上顯得較小。[5]通過使用伽馬射線暴作為參考點,天文學家在2013年11月發現了武仙-北冕座長城,武仙-北冕座長城是一個極其巨大的纖維狀結構,測得橫跨超過100億光年。
纖維狀結構
纖維狀結構的主要和次要纖維體沿着縱向軸,有着大致相同的橫截面。
長城有一個明顯比較大的主要結構,沿縱向軸主要結構的橫截面要比次要結構大很多。
- 2000年還有被提議的長城位於z=1.47,射電星系B3 0003+387附近。[19]
Remove ads
超大類星體群 (LQGs)是一些已知最大的大尺度結構。[22]它們被認為是原超星系團/原超星系團複合體/大尺度纖維結構的前身。[23]
Remove ads
大尺寸分佈圖
-
2dF測量圖, 含有史隆長城
-
2MASS XSC 紅外天圖
相關連結
參考資料
深入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