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耆那教
起源於印度的古老宗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目前耆那教在全球約有四至五百萬信徒,大部分生活在印度西部及南部各邦。該教盛行的兩個派系為天衣派及白衣派,兩派在修行時是否穿着服飾、關於廟宇風格及女性信奉者的戒律上持有不同的觀點[4]。
Remove ads
名稱
佛經中,稱呼這個教派為尼乾或尼犍,是離開束縛之意[5][6]。將這個教派的信徒稱為尼乾子,又稱他們為裸形外道、裸體外道。
歷史沿革


耆那教創始人伐達摩那誕生於西元前599年的Caitra月上弦月第13天(當年的3月19日,今大雄節由來),出生在今日的比哈爾邦。相傳他在三十歲出家修行,四十二歲成道開始傳道。伐達摩那自稱是第24代蒂爾丹嘉拉(Tīrthaṅkara,即祖師),他之上還有代代相傳的23代祖。他反對種姓制度,主張和平主義,反暴力,還有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及不執着(不貪着,通常專對錢財,故也稱不蓄財或不貪財)的五條清規,上述戒律後來在佛教中發展為相似的五戒。伐達摩那於七十二歲時去世[2],一生培育弟子多人、賢者十一人,其中不少門徒在嚴苦修道中斷食而餓死,只有印德拉菩提與蘇達摩繼續傳道。
耆那教在公元一至二世紀時有較廣傳播,如羯陵伽國的迦拉衛羅王被認定為耆那教的護法名王(類似佛教的阿育王),在笈多王朝時期仍活躍。一度沉寂後於七至八世紀復興,諸如戒日王朝、羅濕陀羅拘陀王朝、普臘蒂哈臘王朝都有資助耆那教的記載。直至12世紀回教徒入侵後又再度衰落。
近代英國殖民時期,傳教士和報章雜誌常將耆那教視為一個印度教或佛教的支派,殖民政府亦宣布僧侶裸身漫遊的行為非法。1927年,天衣派的僧侶香堤沙迦帶領其追隨者進入孟買,在受到官方打壓後開始裸身巡遊全印度,受到各地民眾及土邦國王的熱烈歡迎。香堤沙迦曾絕食抗議英國統治者在法律上對天衣派的壓迫,相關法案最終於印度獨立時廢除。
Remove ads
耆那宇宙觀
耆那教中不存在婆羅門教三相神,即創造神,保護神和破壞神的概念。另外,神為了降魔而化身成人的想法在耆那教中也不被接受,伐達摩那認為世界是由極微構成,不由神造[7]。
信仰和實踐
耆那教教義中的神靈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分別是提婆和帕拉梅斯蒂,前者壽命有限、尚未覺悟,後者成功打破了業力的枷鎖,並且已經覺悟。
伐達摩那認為:「無始以來,所有的生物(靈魂)都是在業的束縛中,而業是善或惡行為的積聚。在業的影響下,靈魂習慣於在物質財富中尋找快樂,從而就有暴力的想法、行為、憤怒、怨恨、貪婪及諸如此類的罪惡在心中扎根。這些結果也導致業的進一步積聚。」並教導:「正知(samyak-jñāna)、正見(samyak-darśana)和正行(samyak-caritra)是自我解脫的真實之路。」
據耆那哲學所述,所有的祖師原本也都是人類。但是,他們通過禪定和自我實現達到了完美或覺悟的狀態——他們就是耆那(jina,即勝者)。伐達摩那被後世信眾稱為大雄尊者(Mahāvīra,音譯摩訶毘羅,即偉大的英雄),也被視為最後一位祖師。耆那教尊稱教主為「佛陀」(Buddha,即覺者),佛教沿用了耆那教的稱呼,亦將釋迦牟尼稱為佛陀。[來源請求]
正行由五誓言構成[8]:
- 非暴力(Ahimsa)——不傷害任何生物。
- 誠實語(Satya)——只說實話且語不傷人。
- 不偷竊(Asteya)——不拿經由不當方法、途徑得到的東西。
- 純潔行(Brahmacharya)——不沉溺於肉慾的快樂。
- 不執着(Aparigraha)——完全不粘着人、地和物,多指錢財,也有譯作不貪財者。
耆那教徒以五誓言作為生活的核心。但如果不明智於非絕對論(An-ekānta-vāda)和相對論(Syād-vāda)哲學,這些誓言律就不可能被充分且完整的實行。出家人嚴格地、完全地遵守這些誓言;另一方面,在家者也可只遵守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相適應的部分誓言。
關於精神進階的問題,如同伐達摩那所預言的那樣,男女在條件上是平等的[9]。放棄和解脫的魅力也同樣吸引着女性為之奮鬥。很多女性遵循伐達摩那指示的道路,為尋找最終的幸福放下了和世間的關係。這樣,如果她們以正見理解,並忠實地遵循耆那教的原則,就將為他們在此世的生命帶來滿足和內在的幸福,死後靈魂將再生到具有更高精神水平的世界,獲得完全的覺悟,達到最後永恆的至福,結束所有的生無窮迴圈。
被伐達摩那吸引的人們包括了各階層的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有男有女、有貴有賤,伐達摩那將他的信徒歸為4類,即男修士(Sadhu),女修士(Sadhvī),男在家眾(Shravaka)和女在家眾(Shravīka)[10]。這個順序就叫做Jaina Sangha。
Remove ads
現代影響
- 1981年印度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印度的耆那教徒人數爲320萬[11]。至1991年3月,耆那教徒成長至340多萬,占當時印度8.5億人口中的0.41%[12]。到2015年時,教眾已成長為4至500萬人[13]。
- 耆那教中的白衣派流行於古加拉特邦,天衣派流行於卡納塔克邦的邁索爾地區。
- 在2010年代的相關調查中,耆那教社群在印度最為富裕[13]、並擁有印度最高的識字率(87%)及大學學歷比率[14]。
- 耆那教信眾子女的性別比例嚴重不均衡,0-6歲的孩童中1000個男童僅對應約870個女童(約115:100),在印度僅優於錫克教徒。此外耆那教男性就業率為全印最高,女性則為全印最低[15]。
- 現今活躍的耆那教社團眾多,例如耆那教友誼協會、耆那教青年大會、世界耆那教傳教會等組織;在海外亦有英國耆那教兄弟會等。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