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崇禎紀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崇禎紀元或稱皇明崇禎紀元、皇明紀元,是朝鮮王朝時期使用的紀年法,以明朝的最後一個年號「崇禎」命名並紀年,是朝鮮王朝用以表明自己承繼了明朝以來的中華正統。從崇禎元年(1628年)開始計算,年數表示「崇禎紀元後何年」或是「崇禎後何年」。在下面的紀年案例裏,有時使用天干地支和次數來表示,而不是用年數來表示。
朝鮮王朝從建國開始並接受明朝的冊封,奉中國正朔,採用明朝年號。1637年,朝鮮仁祖在三田渡臣服於清朝,成為清朝的藩屬國。1644年,明朝滅亡,清朝入主中原。朝鮮王朝的士族出於反清情緒及小中華思想,始終將明朝視為中華正統,把清朝視為夷狄而鄙視清朝。[1]在正朔問題上,最初朝鮮王朝在內部公文仍用崇禎年號。國王陵墓、太廟、文廟祭享祝文,則書歲月不書年號。到了1644年,祭祝文中才出現清朝年號,但民間使用明朝年號及干支紀年者大有人在。朝鮮肅宗即位後(1674年-1720年在位),認為「泛書干支」不足以體現對明朝的感戴,於是首創「以崇禎後幾年書之」的紀年方式,即「崇禎紀元」。[2][3]此後這種紀年法在朝鮮王朝朝野中廣泛使用,一直使用到了朝鮮高宗時期(1864年-1907年在位)。[2]20世紀初仍有少量崇禎紀元存在。[4][5]在2016年韓國慶尚南道居昌郡渭川面,尚有一座古宅,在每年的立春榜使用着崇禎紀元,稱「崇禎丁丑後三百七十九年」。[6][7]
Remove ads
使用案例

- 崇禎紀元後再庚午(第2個庚午年,1690年)[8]
- 崇禎後再癸丑(第2個癸丑年,1733年)[14]
- 崇禎再紀後丙辰(第2個丙辰年,1736年)[8]
- 崇禎後三周壬申(第3個壬申年,1752年)[15]
- 皇明崇禎紀元後三甲寅(第3個甲寅年,1794年)[16]
- 皇明紀元後四庚寅(第4個庚寅年,1834年)[17]
- 皇明紀元後四周甲午(第4個甲午年,1834年)[8]
- 崇禎紀元後四己未(第4個己未年,1859年)[18]
- 崇禎紀元後四乙丑(第4個乙丑年,1865年)[19]
- 崇禎紀元後五丙戌(第5個丙戌年,1886年)[20]
- 崇禎紀元後五壬辰(第5個壬辰年,1892年)[8]
- 崇禎後五甲寅(第5個甲寅年,1914年)[4]
Remove ads
- 崇禎再甲申後四十九年壬申(第2個甲申年起的第49年,1752年)[8]
參考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