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工黨主席 (英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在英國,工黨主席是由前英國首相兼工黨黨魁貝理雅在2001年大選後創設的禮儀性職位[1]。這個職位不能與根據《工黨黨章》設立的黨主席(全國執行委員會主席)職位混淆。2007年後,這個職位由工黨副黨魁兼任。
2007年之前,這個職務通常與不管部部長由同一人擔任而成為內閣職位。這樣的安排類似於保守黨執政時,保守黨主席兼不管部部長(或其他內閣閒職)入閣的模式,但工黨主席不能與保守黨主席相比的是,後者擔負管理中央庶務和監督選舉的重任,前者則無此職責,工黨另有總書記一職負責這兩項工作。貝理雅在介紹這個職務時稱之為「政府和黨的聯絡人」[1],而當時工黨的國會後座議員和普通黨員正越來越不滿於貝理雅的總統式風格。有人指出設立這個職位是「從保守黨處學來的」,更有人表示「這不是黨內民主的勝利」。[1]
2007年白高敦上台後,多次表示英國是「議會制而非總統制國家」,極力淡化其前任總統式風格的負面影響。[2]作為變革的一部分,「政府和黨之間溝通的橋樑」——工黨主席應由黨員選舉產生而非黨魁任命,布朗在其當選黨魁的演講中既做出了這一承諾。[3]出於精簡提效的考慮,工黨主席與工黨副黨魁由同一人擔任,副黨魁既是黨的二號人物又由黨員選舉產生。這種安排延續至2017年。
2017年大選工黨議席數上升了30席,黨魁郝爾彬地位空前穩固,在隨後6月14日的影子內閣改組中,他任命影子不管部部長伊恩·拉弗利接替黨的副黨魁華德信兼任黨主席,[4]使黨主席的任命方式回歸2001年模式。拉弗利同時擔任大選協調員。郝爾彬在解釋這一變動時表示,這樣安排是為了應付可能發生的今年內第二次大選。分析認為,這一人事任命是為了抵消沃特森在黨內日益上升的影響力並增加郝爾彬的政治實力。[4]
Remove ads
歷任列表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