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巴勒貝克

黎巴嫩巴勒贝克-希尔米勒省省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勒贝克map
Remove ads

巴勒貝克(阿拉伯語:بَعْلَبَكّ羅馬化:Baʿlabakk敘利亞語:ܒܥܠܒܟ),也被稱為赫利奧波利斯希臘語Ἡλιούπολις,希臘語意為「太陽之城」[1]),位於黎巴嫩貝魯特東北約85公里處的貝卡谷地之上,海拔高度為1,170公尺,距離地中海沿岸60公里,目前是巴勒貝克-希爾米勒省的首府。[2]1998 年該地區共居住約82,608 人,主要是什葉派穆斯林,其次是遜尼派穆斯林基督徒所構成。[3]

快速預覽 巴勒貝克 بَعْلَبَكّ, 國家 ...

現在,巴勒貝克鎮不僅是黎巴嫩最重要的考古遺址,並保存羅馬時代的神廟等重要遺跡,它也是黎巴嫩紅十字會總部的所在地,自1955年以來,每年該城皆會舉辦巴勒貝克國際節(Baalbeck International Festival)等國際舞蹈和音樂活動。

Remove ads

歷史

Thumb
羅馬帝國時期的巴勒貝克的假想圖。
Thumb
2 世紀和 3 世紀的羅馬赫利奧波利斯及其周邊地區。

根據考古學挖掘顯示,早在公元前2900年—前2300年之前,巴勒貝克就有人類所居住的遺蹟[4],一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腓尼基人開始在這裏建造祭祀太陽神巴力的神廟[5],在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這座城市後,更加速該城的希臘化進程,一直到公元前64年,羅馬人佔領了巴勒貝克,此後羅馬人動用了2萬名奴隸進行擴建工程,建起了三座規模宏大,祭祀神王朱庇特、酒神巴克科斯和愛神維納斯的神廟群,另外在附近還有一座單獨祭祀信使神墨丘利的神廟,建設歷時近兩個世紀,因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朝聖者,巴勒貝克的宗教建築群成為羅馬帝國的聖地,其龐大的都市結構也成為羅馬帝國建築的典範之一。[6][7] 公元 193 年,羅馬皇帝塞提米烏斯·塞維魯斯對巴勒貝克授予意大利法律(ius Italicum)的權利,這意味巴勒貝克將受到羅馬法律而非地方法律所管轄。[6]

隨着基督教的興起,在4世紀末期,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命令關閉當地所有神廟,並將大部份神廟改為教堂,此後在西元636年被穆斯林軍隊佔領以後,巴勒貝克陸續被阿拉伯人征服,先後由倭馬亞王朝阿巴斯王朝法蒂瑪王朝統治,在經歷多場地震與暴力洗劫後,巴勒貝克至此再也沒有再恢復昔日的光輝。[7][7][8]

Remove ads

近代

1516 年,巴勒貝克與敘利亞的其餘土地被鄂圖曼帝國塞利姆一世征服,為了表彰貝卡谷什葉派中的突出地位,鄂圖曼帝國將巴勒貝克等土地的伊爾蒂薩姆(Iltizam,通過向農民徵稅而獲得所付金額五倍的稅收形式)授予當地的哈弗斯家族,但也促使更多曾居住於此基督徒在 18 世紀離開地區,前往扎赫勒居住,不過在近期的研究對這種解釋提出質疑,並表明居民的離開可能是來自當地各方面的掠奪以及扎赫勒日益增長的經濟競爭,導致巴勒貝克在 18 世紀的衰落。[9]

1757年,英國出版了描繪巴勒貝克遺址的圖片,此後從16世紀開始,巴勒貝克的建築便成為歐洲旅遊到訪黎巴嫩的度假首選[10][11][11][12] ,1898年,德國考古研究所開始在巴勒貝克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至今, 真主黨在巴勒貝克擁有強大的勢力,2006年8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間,該城市曾成為無人機和空襲的目標,導致該城市數百個建築與部分考古遺跡遭到被毀壞或摧毀。2024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間的2024年11月4日,巴勒貝克的遺址古蹟、政府建築區以及平民建築區又因遭到以軍空襲而遭到損壞。[13]

Remove ads

氣候

巴勒貝克屬於地中海氣候,受當役大陸影響。是黎巴嫩較乾燥的地區之一,每年平均降雨量為 450 毫米(沿海地區為 800-850 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 11 月至 4 月的月份。巴勒貝克夏季炎熱少雨,冬季涼爽(偶爾下雪)。秋季和春季氣候溫和多雨。

更多資訊 Baalbek, 月份 ...

教會

在羅馬帝國期間,羅馬人曾在該地建立了大量教會設施,然而後續則遭到伊斯蘭教所消滅。1701年,東方天主教徒重新在此建立了巴勒貝克大主教區,並在1964年晉升為現在的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巴勒貝克總教區[15]

遺址

Thumb
1911年,由德國考古學家奧托·普斯坦(Otto Puchstein)所繪製之發掘後的巴勒貝克遺址圖,(面向西南,朱庇特神殿標記為「太陽神殿」)
Thumb
的古代採石場所發現的孕婦之石「Hajjar al-Hibla」,是有史以來開採最大的人造巨石塊之一

作為羅馬帝國時期重要的宗教場所與城市,巴勒貝克所保留的遺址包括神廟、城牆、採石場、阿拉伯帝國統治後所興建之清真寺等;完善且壯觀的建築群,主要是從埃及阿斯旺運來的白色花崗岩,或是從腓尼基時代的岩石中切割而來的白色大理石所構成,神廟均是以長20米、寬4.5米,厚3.6米的巨石所建造,有兩個高達18米的祭壇,用128根花崗岩石柱組成柱廊。朱庇特神廟平台上有體積達20立方米的三塊巨石,目前神廟已經坍塌,但仍然有6根19米高,直徑2.3米的石柱挺立着。石柱上刻着象徵出生的雞蛋和象徵死亡的箭頭圖案,橫樑上雕刻有獅子頭。巴庫斯神廟還有一個酒窖,牆上雕刻葡萄和酒壺的圖案。維納斯神廟小巧玲瓏。整個廟群被巨石牆圍繞。[16]

由於多年來,巴勒貝克遭受了該地區多次地震、基督教和穆斯林的戰爭所破壞,部分寺廟的石頭被後人重新使用於防禦工事和或是建造要塞等建築。[17],在黎巴嫩戰爭期間,該地也曾遭到輕微的破壞。[18]

目前,德國考古研究所東方部對巴克斯神廟及整個神廟群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和研究,例如浮雕和雕塑的文獻記錄、廢墟中對於動物的考古學研究、巴勒貝克的城市發展等。2014年夏天,德國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該地的古代礦石場發現了當前世界最大的人造巨石塊(The Forgotten Stone, also called the Third Monolith),位於著名的孕婦之石( The Stone of the Pregnant Woman)下方。[19]

Remove ads

列為世界遺產

198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議將巴勒貝克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編號第294號,認為其滿足以下兩個獲選條件:[20]

  1. 巴勒貝克的考古遺址是具有傑出藝術價值的宗教建築群,其宏偉的建築及精美細緻的石雕等獨特藝術創作,反映着腓尼基信仰與古希臘神話羅馬神話的融合(文化遺產標準一);
  2. 巴勒貝克的宗教建築群是羅馬聖殿的傑出典範,也是羅馬時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見證之一,除了反映了羅馬建築與當地規劃和佈局傳統的非凡融合外,充分展示了當時羅馬帝國的權力和財富。(文化遺產標準四);

圖片

Thumb
展望寺廟群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