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布利奧環形山
月球撞击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布利奧環形山(Bullialdus)是位於月球正面雲海西部一座相對年輕的大撞擊坑,也是雲海中最大的未被熔岩掩沒的隕坑,約形成於38-32億年前的晚雨海世[1],但據另外的來源認為,其形成於32-11億年前的愛拉托遜紀[2],該隕坑取名自十七世紀法國著名天文學家及數學家、光度學創始人伊斯梅爾·布利奧(Ismaël Bullialdus,1605年-1694年),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描述




該隕坑西側毗鄰阿伽撒爾基德斯環形山、西北偏北靠近盧賓聶基隕石坑、古爾德隕石坑和奧佩爾特隕石坑位於它的東北、東南偏東則是沃夫隕石坑、而基斯隕石坑和柯尼希隕石坑則分別坐落在它的南側和西南[3]。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20.75°S 22.26°W,直徑60.72公里[4],深度約2.718公里[5]。
布利奧環形山所處位置相對孤立而顯眼,其外觀略呈多邊形狀。坑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1210米[2],內部容積約3133.81公里³[2]。外側坑壁覆蓋了大面積撞擊形成時濺射出的岩石,以及由此形成的呈放射狀分布的山脊、峽谷和次生鏈坑,覆蓋在西北側月海熔岩上的排放物暈層清楚地顯示了,在隕坑形成後,這一側仍在持續的噴發[6][7]。隕坑階地狀的內側壁較為陡峭,其中西北內壁坡度約有46度[8]。
布利奧環形山坑內矗立着數座高度超過1110米的中央峰,其成分由鈣長岩(AN)、火成岩(含60%斜長石、35%輝石和5%橄欖石)(N)和含85-90%斜長石的輝長岩-蘇長岩-橄長岩長岩(GNTA1)及80-85%的(GNTA2)所組成。一道隆起的山脊從中央峰往東南延伸,直止與內側壁連接在一起。坑內地表較為崎嶇,分布有大量低矮的穹丘,整體地表呈中央拱起。當太陽高照時,該環形山的坑壁及中央山脈較周邊地形更明亮,在坑底顯示出一片白色的斑塊。隕坑的坑壁在施羅特亮度表中的亮度等級為5°。
紅外光譜研究的結果提示,該隕坑至少有三種熔岩地層。撞擊可能也切入到了鐵鎂質侵入岩,一種含有高濃度較重元素(如鎂等)的深層火成岩晶體。
布利奧環形山的南面坐落着二座更小的醒目隕坑:位於西南的衛星坑布利奧環 A以及南面比它還小的布利奧環 B。
Remove ads
隕坑截面圖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布利奧環形山的衛星坑將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它的中心點旁邊。

參考資料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