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布達佩斯學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布達佩斯學派(匈牙利語:Budapesti iskola;德語:Budapester Schule),也稱為盧卡奇學派(匈牙利語:Lukács-iskola),最初屬於馬克思主義人文主義[1],1960年代初期後轉向後馬克思主義[1]和持不同政見的自由主義,形成匈牙利新左翼。
簡介
布達佩斯學派出現於1956年匈牙利革命後,流行於1960年代,成員主要是盧卡奇的學生和同事,最初以發展盧卡奇後期社會本體論和美學著作為導向,但很快開始挑戰盧卡奇式馬克思主義(Lukacsian-Marxism)的範式,進而重構當代批判理論。大多數成員後來都放棄了馬克思主義。
1971年2月15日,盧卡奇致《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的一封信中,提請注意不同於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布達佩斯馬克思主義學派」(The Budapest School of Marxism),引發關注。布達佩斯學派批評蘇聯國家的「對需求的獨裁」(dictatorship over needs)。該學派提倡激進民主,以解決混合經濟的威權和非民主特徵,認為馬克思的真正意圖是讓人民擁有政治自治權和對社會生活的集體決定權。
除了盧卡奇外,學派成員還包括海勒·阿格奈什、海勒的第二任丈夫費倫茨·費赫(Ferenc Fehér)、傑爾吉·馬爾庫斯(György Márkus)、伊斯特萬·梅薩羅斯(István Mészáros)、米哈伊·瓦伊達(Mihály Vajda)和瑪麗亞·馬爾庫斯(Maria Márkus)等,廣義上還可以包括赫格居什·安德拉什、伊斯特萬·厄爾西(István Eörsi)、亞諾什·基什(János Kis)、傑爾吉·本斯(György Bence)等。
1971年6月4日,盧卡奇去世。1973年,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譴責了學派的活動,大多數成員被革除教職或流放。1978年,海勒和費赫移居澳大利亞,海勒成為墨爾本拉籌伯大學的教授。自1960年代以來,布達佩斯學派的著作受到廣泛關注和研究。
Remove ads
參見
- 海勒·阿格奈什
- 捷爾吉·馬爾庫斯
- 瑪麗亞·馬爾庫斯
- 伊斯特萬·梅薩羅斯
- 米哈伊·瓦伊達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